“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个历史、当下和未来。”
被提名金鸡奖的《流浪地球2》,末世科幻。讲百年之后,地球将卒于太阳,现世人争论人类是迁徙还是化形数码生命,甚或不顾子孙及时行乐。
人文情怀,家国情怀,末世情怀,加上复杂的叙事,下了盘大棋。
电影中的移山计划,“愚公移山”,美好的隐喻,用万颗行星动力器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工程浩大,这个计划可以让人类继续生存,继续做完整、真实、有尊严的人类。
《流浪地球2》以即将到来的月球撞击危机为伦理叙事的切入点,呈现一系列灾难如太空电梯崩塌、月球基地爆炸等......
以深层文化心理的家国情怀建构起个体与他者、中国与世界的伦理关联,成功传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引发当下对于现实国际环境的关注与人类命运的哲思......
“移山计划”
《流浪地球2》作为未来现实主义的呈现,隐含了在“覆巢之下无完卵”危机下想象式的“中国方案”影片选取中国为表现对象。
中方是“移山计划”的提出者、实施者与推动者,航天员更是以中国人为主体,身着中山装的外交部发言人周喆直,在稳定各国人心,推动移山计划顺利实施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极短时间内破译密码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周喆直对北京根服务器的任务完成势在必行,他认为我们的人一定可以“不计虚实,不计存亡”完成任务。
不到最后一刻不肯放弃的精神,正是源自对同胞的高度信任和“危难当前,唯有责任”的坚定信念。
在体积有限的月球上实现移山计划似乎是天方夜谭,而中方锲而不舍努力提前完成了任务使奇迹成为现实,源自于“孩子”和“孩子的孩子”接续奋斗。
情感是影片的核心支撑力,图恒宇和女儿丫丫的父女亲情伦理是影片伦理的重要一环。
图恒宇是一位天才科学家,爱女儿也到了极致,这份爱驱使他不惜一切代价的研发数字生命技术,试图将车祸去世的女儿的意识转移到虚拟现实中。
因执着于“复活”丫丫,以亲情为动力的信念支撑着图恒宇,最终和丫丫成功解除地球危机。
除此之外,电影还着意刻画了韩朵朵、郝晓唏以及月球女航天员三位母亲与孩子间的细节,使之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温情注脚。
刘培强与韩朵朵两人的爱情伦理,是对中国传统两性伦理的传承与超越,延续了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稳定地维护着家庭伦理的和谐。
同时也突破了夫唱妇随的传统,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两性的平等,将两人刻画为并肩作战,为守护家国共同奋斗的战友。
从不相信地球是美好的刘培强,到爱情和亲情逐渐温润他的内心,与韩朵朵的爱情和家庭给了他更加坚定和勇敢的力量。
韩朵朵对家庭的爱与责任,支撑着她在病入膏肓时忍着疼痛说出“我在呢,一直都在”的誓言。
在《流浪地球2》中,反复言说的台词“我在,我一直都在”与“我要给丫丫完整的一生”分别出自韩朵朵与图恒宇之口,强化了爱与陪伴的主题,也照应了“我信,我永远相信”的信念。
张鹏与刘培强师徒亲情伦理是传统父子关系衍变而成,在危险发生时,师父张鹏总习惯性确认徒弟刘培强的安全。
在刘培强的头上“戳三下”是他们师徒二人之间的专属标记,亲情在生与死中交织羁绊,以一个手指轻轻点击额头的行为展现着一份关爱与疼惜。
遇袭后,张鹏找不到徒弟,心急如焚,当见徒弟完好无损时,张鹏轻敲了其额头,是责备,更是关怀。
去月球赴死前,张鹏委托战友指引着刘培强前往安全地带,最终保证了其安全,张鹏代替刘培强父母守护了他,这种类似血缘的师徒情感伦理,是基于传统父子伦常的现代重构。
他们之间的情感因灾难而加深,也影响甚至改变了灾难走向,灾难与情感彼此缝合,既是影片叙事逻辑流畅的关键,也是作为科幻电影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流浪地球2》的心理密码
周喆直作为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出现,此时郝晓唏作为其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面对突然的发言还有些局促,但经过多年历练,她迅速成长。
在月球危机胜利七周年之际,台词“这儿的发言,哪次不重要。照着念就好,一字不落的”又出现在影片中,一同出现的还有执笔改动发言稿的画面。
只是主人公不再是遒劲的周喆直而是沉稳的郝晓唏,青涩的小章紧张地询问着当年的那个问题,郝老师也只是会心一笑,画面与台词的反复也带给观众时间流转与代际更迭的时空感。
相对于发言人画面的平静,核弹引爆人员的征集显得更为壮观,由于地球上对核弹的解码无法完成,不得已采用人工手动启爆的方式,此次任务有去无回。
面对年轻领航员的积极举手,张鹏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但他还是固执地说“不放心”并高喊:
“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
张鹏看似骄傲又固执的行为,实则默默地守护了年轻一代,同时也带动感染了其他国家,这种爱护小辈的传统美德在代际伦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
正如周喆直所坚信的那样,移山计划会在子孙的奋斗中取得成功,代际间的传承由此发生。
作为深层次的心理密码,家庭与国家始终牵动着每个人,《流浪地球2》的外壳是一部硬核科幻,而内里仍是中国人向往归途的家国情怀。
电影中人类每一次危机的胜利,角色的每一次肩负使命的完成,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任务实施艰难坎坷,不断有队友牺牲,但是救援团队一直都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奉行“危难当前,唯有责任”的信条。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的台词不仅是周喆直向国际社会所作的承诺,还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而表的决心,为完成使命甘愿牺性自我,也是中国人舍生取义的生动体现。
没有任务是个人完成的,同样地球危机也不是单个国家的力量就可化解的,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各国组成了联盟一致对抗,虽然政见不同,但最终凝聚成的力量十分强大。
为了集体生死存亡的利益,放下了个人得失,这样的包容和奉献精神,促使各国共同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担当今日,地球未来”
《流浪地球2》的多线叙事手法,展现了刘培强、图恒宇和周喆直三个主角的故事线,在移山计划决策下,他们统一于挽救危亡的中方团体中,将自己的职业领域用来挽救地球家园。
从刘培强出发的故事线始终面临着情感与责任的背负,初见心爱姑娘的暗生情愫,为见心上人“贿赂”看守的耍滑头,满足患病妻子心愿的苦涩与不舍。
被MOSS激怒后为保名额的道歉和懊恼,这有作为一位平凡人的真实血肉,更有为守护人类生存家园而放弃小家团聚的正义,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员的情深义重。
图恒宇故事线是父女亲情的生动阐释,更是人之常情与科学理性角逐的艰难历程。
“要给丫丫完整的一生”是图恒宇近乎偏执的信念,科学家与父亲的双重身份使其面临诸多矛盾,但他始终站在亲情这边,成为了女儿丫丫忠诚的守护者,也最终拯救了地球。
周喆直坚定地支持移山计划,并在联合政府发言中表达了中国立场和决心。
他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代表了中国式的集体英雄主义,即对地球的责任和担当,对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对人类的同情和救助。
且周喆直的故事线象征着以中方为代表的人类面对生存与文明危机始终“不计虚实,不计存亡”完成任务的决心与勇气,展现了大国风范。
影片中对于地球、太空电梯、月球及联合政府四个空间的选取,隐含着不同的伦理语境,带给观众不同的伦理道德体验。
作为人类生存与文明的家园,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栖息地,也是共同体伦理的归宿。
自然灾难使地球危机彼伏,数字生命计划与移山计划的冲突与取舍、反移山计划民众的抗议与动荡、众多国家对移山计划的质疑与讽刺,社会危机使这种灾难向纵深发展,延伸了灾难的深度与广度。
为了守护地球,原住民团结致竭尽全力营救,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得以形成,并在危机化解之后最终作用于地球。
结语
周喆直反复言说:“危难当前,唯有责任”在儒家精神文化长河中也有迹可循。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当地球面临毁灭的时候,人类也同样直面生存危机,人类与地球是命运共同体,相较于逃离地球另寻家园的选择,中国毅然带着地球去流浪。
电影终会落幕,但思考不应停滞。
《流浪地球2》对现实的指涉让人们憧憬世界各国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的壮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