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2019年09月22日12:25:08 娱乐 1954

爆红综艺《乐队的夏天》中,盘尼西林改编了朴树的《New Boy》

一向不善言辞的张亚东,听着这首歌,泣不成声。他说想起了那个时代的朴树。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并感慨,那时候大家对2000年,充满了期待,觉得一切都会变很好,结果只是我们老了……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确实,那时候年轻的我们以为新世纪是多么不同,新世纪的自己是多么非凡,就像朴树在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里的歌曲《New Boy》唱的:

“明天一早,我猜阳光会好,我要把自己打扫,把破旧的全都卖掉……以后的路不再会有痛苦,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

如今20年过去了,朴树的一首《平凡之路》“也哭也笑平凡着……”也再次被大家传唱。

现在的我们,也正如朴树两年前,对《New Boy》重新填词后的歌曲《Forever Young》中唱的:

“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全都变沉默了……”

从自命不凡,到归于平凡,好像是每个人必经的心路。


01第一次成长:“自己不那么特别”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朋友英子一直都是典型“别人家孩子”。

自小学起,她的成绩从来都是班级前三,不仅学习好,长得也很高挑出众。在学校,是老师重点表扬的对象,同学心中的女神。

因为足够优秀,她总有很强的自我优越感。觉得自己走在哪里,都应该是被大家关注的焦点,是世界的中心。

直到后来,她顺利考进了一所985大学。周围的人都很优秀,她第一次感到自己并不是最特别的那个。

她擅长写作,但是写作协会里,很多学长经常写文上她最喜欢的周刊,而她却屡屡被刷;舞蹈协会里总有优雅学姐比她更美更优秀……

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一起入职的同事也很优秀,很快就升职加薪,靠自己的积蓄在北京买了车。

英子说,18岁之前,她的世界很小,仅限于家庭,小城市,几个同学好友,对自己的认知都建立在这小小的世界之上。所以,那时候,她的优秀只是这个范围之内的优秀。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上大学或工作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大,人很多,而她很小。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努力着,自己和他们一样,并不特别,更不是世界的中心。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平庸?有人答:

或许是精心打造了简历之后,求职却屡次被拒; 或许是用尽了毕生所学,做出了方案,却被老板说,这个没什么特色;或许是看到根本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每个人都是最特别的那个。

这其实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感触。随着年纪变大,真切地体会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悟空传》里的一句话:“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天地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02 第二次成长:“努力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条件”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我一个朋友,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出国留学,大学时报了德语班,想去德国读室内设计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和语言,她都一并努力学习,直到毕业后顺利拿到了签证。

但申请学校前,还要一份语言考级证明。她在当地一边继续学习语言,一边参加考试。只不过,她从小语言天赋很差,花了一年半,一直没能顺利通过。

后来,她选择放弃自己的留学梦,回国参加工作。因为专业能力很强,工作两年,晋升了设计师,又过了一年,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前段时间,她和我谈起自己的出国梦,还是颇感遗憾。不过她说,这次经历让她明白,很多事情不必太执着,努力过不行就放弃。

圆桌派最新一期《谁要996?谁在996?》中谈到“成功”这回事,周轶君说自己曾经问过一个专门为有钱人做财务咨询的朋友,那些非常有钱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她朋友说,他们一般有三种人,一种是外企高管,二种是很有能力,正在改变世界的人,第三种就是有遗产可继承的。

但他们都有同一个特点:幸运。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我想起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1995年10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受邀坐着火车穿梭中国大地。

巴菲特后来回忆了在三峡看到的一个场景,河边有纤夫正在拉纤,巴菲特对盖茨说:

“那些拉船的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是他出生在这儿,注定一辈子这样辛苦地拉船,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我们有机会获得这样的财富成功,纯粹是运气。”

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在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一大半,并不是说纤夫和巴菲特的天赋差别有那么大,而是他们自身的使命不一样。

纤夫一生体力辛劳,会受身体的苦,巴菲特一生在商海沉浮,一样是在他的命运里承受着他应该承受的苦。

在努力这个层面上来说,巴菲特一天花10小时工作和纤夫一天花10小时劳动,他们的努力程度并没有差别。

巴菲特的使命是以商业上的影响力启迪别人,纤夫的使命是成为江上千万劳动者中的一份子,他们在不同的方面,都做得很好,在这一点上来说,两人都是成功的。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我们到底要努力到什么时候,才能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呢?就是被现实教育到,终于发现辉煌的梦想光靠努力走不通的时候。

这就是多数人到中年的感受,当然,其实最难接受的,也是这种努力也无能为力的颓败感。

越长大,我们越要学会接受世界真实的样子:所有的成功与否都不是必然的,决定最终结局的可能并不是目标和努力。

亿隆马斯克说:没有人可以一周只工作40小时还可以改变世界。但是现实是:我们即便一周工作60个小时,80个小时,我们也不可能改变世界,反而会过劳死。

并不是说人生不需要努力,只是有些事,真的就是尽力就好。


03 第三次成长:享受平凡接受平凡,与自己和解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一定要使自己脱离平凡。”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梁晓声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

和梁晓声一样,我们很多人所认定的人生的意义是,成功,有钱,有名,成为比别人更好的人。

我有个好朋友,他很聪明,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得比平均水平好一点点,但是也仅仅是一点点。

试过做销售,开酒吧,写书等等,效益都不理想。

他始终想不通,为什么他明明比大多数人聪明,而且又很努力,为什么不论做什么,出人头地,财富自由总离他那么远?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这让我想到香港作家马家辉说的,活到他那个岁数,就觉得怎么把家人都安顿好,还能帮家人减轻痛苦,是他中年之后的最大成就感。

朴树:前半生与众不同,后半生向往普通 - 天天要闻

这是一个典型中年人的平凡之路,谁说不是另一种“意义”呢?心安理得回归到了平凡的人生里,这就是人生最好的意义。

有句话说,“人生就像一条波斯地毯,人一生的旅程穿针引线编织成了一副地毯,每个人的地毯纹饰都不一样,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花纹更有意义!”

正如朴树《平凡之路》中唱的:

“我曾经失落失望 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

或许,当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见“平凡”时,那份只属于自我的“不平凡”才会实现。


作者简介: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

咨询、商务合作请加微信mogugugu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