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是看清这四件事

活在这个世上,我们可能会感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迷茫,每天忙来忙去也不知道忙了些什么,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让自己的人生圆满,可到头来却发现是很难如愿。

当我们过得痛苦迷茫的时候,就会对生活失去兴趣,自然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其实,美好的生活本来就在眼前,只是我们欲求太多,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太多的枷锁,最终过得苦不堪言。

作家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里写道: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这本《人生哲思录》是周国平七十年哲思精华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周国平从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个方面,完整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如果你现在正迷茫,那么不妨静下心来读读《人生哲思录》。


热爱生命,一切才有价值


每个人只有一条生命,是一切价值的前提,也就是说没有了生命,一切无从谈起。


按理说,生命应该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但是我们却经常忽略它,周国平觉得爱护生命是一个人的责任,只有爱护生命才有资格享受它的权利。


既然生命如此重要,那么这个世上有没有不爱护生命的人呢?答案自然是有的。


在《生命感悟》篇里这样写道:


“世上有两种人对生命最不爱护也最不善享受,其一是工作狂,其二是纵欲者,他们其实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透支和榨取生命。”


当你为了工作不管不顾,当熬夜成了家常便饭,那么你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当你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铤而走险做一些事情,就会对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这个伤害可能是致命的,让你直接失去翻身的机会。


生而为人,我们都想要好的人生,实际上好的人生就是热爱生命,如果一个人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了,他就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正如周国平所言: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不管她最后成为什么样子,我们都得爱她。


如果你现在正在为虚名利禄而忙碌,我劝你拿出时间让生命本身感到快乐,千万别等生命真正受到威胁才幡然醒悟,这个时候已经无法挽回了。


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生命再说什么,想一想怎么快乐幸福的度过这一生?



结婚后,

永远不要在婚姻里寻找天堂


周国平老师曾说:“好的婚姻是人间,坏的婚姻是地狱,永远不要在婚姻里寻找天堂。”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求完美婚姻,可这个世上哪有什么完美婚姻啊。即便再恩爱的夫妻怕是也有几百次想把对方掐死的冲动。


我们之所以对婚姻失望是因为爱情,明明恋爱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为何结婚之后却成了这个样子呢?


好像我们每个人恋爱的时候都是闭着眼睛的,结婚之后便睁开了;恋爱时是披着的服饰,结婚把它脱掉了。


在《情感体验》篇里,周国平写道:


“结婚只是一个信号,并不是表明两个人成为了一体,而是重新成为两个独立的人,携起手来走人生的路,这就要做到相互包容。”


关于对婚姻的包容,曾看过一部叫《人生果实》的纪录片,丈夫修一和妻子英子,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但在一起生活65年,过得特别幸福。


他们相处得秘籍也特别简单,彼此从来不指责对方,即便对方错了也选择包容。这点看似很容易做到,实际上做起来特别难。


结婚之后,我们很容对自己所选的伴侣失望,甚至会和对方吵架,可这又有什么呢?吵完了选择原谅继续生活就行了。


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写过这样一句话:


“婚姻就是两个个性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本来过两种生活的人去过同一种生活,假定你们不吵架,就一点人味也没有了。”


有人想在婚姻里享有单独的幸福,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结婚的两个人要么共赢,要么共输,这是婚姻游戏的铁的法则,不论你信或者不信,都是如此。



对人性理解的越透,生活就越幸福


有人说,人性是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一种性质,是对动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接近,离动物状态越远,人性就越高级,越完满。


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周国平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人性未必总是动物性向神性的进步,也可能是退步。


如果你对人性了解得不透彻,可能会对人性失望,但如果透彻就不会失望了,因为你知道人性本就如此。


在《人性观察》篇中,周国平认为:


“人性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低级部分主要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学理性,另外是高级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学理性。”


简单来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也是理智的动物,两者缺一不可。


人性的好坏说到底就是欲望的作祟,正如周国平所言,人生舞台上的诸多角色,其实都是欲望的主角,它是在借壳表演。


我们不能否定人的欲望,一旦否定了人活着也就没有价值了。


比如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遇到事情开始选择躺平,不愿意再为了得到而想办法做到,只想躺着拥有,即便最后无法拥有也没关系,这其实是一种悲哀。


在这个世上我们每个人都藏着人性的秘密,完全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人性,简单来说对人性通透的人都是懂得自我反省的。


作家东野圭吾曾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


这样看来好像人性是一种罪恶,实际上并不是,若是把人性看成罪恶,那一定是带着偏见的眼光的。


生而为人,我们要尽量做到懂人性,也只有这样遇到让自己难以接受的事情,才不会痛心,才会用客观的眼光来面对,才能坦然面对社会的复杂。



做个有文化的人,日子才过得通透


很多人会把文化和知识混为一谈。其实,有知识的人未必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也未必有知识,因为文化有两个必备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


简单来说,要是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中进行思考。


在《文化》篇中,周国平提到: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的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中西文化之争也不过是绢花塑料花之争。”


这句话可以说把文化诠释地特别通透了,当你是一个有文化人,那么对生活就不会迷茫,因为你懂得思考,善于思考的人自然是生活的智者。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呢?这点周国平和梁晓声的观点是一致,他们以为真正有文化的人首先是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四种素养,就像梁晓声所言: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倘若你能做到了,那么自然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也是一个活得通透的人。


有位网友说过一个自己的小故事,感触挺深的。


十一假期期间,他陪妈妈逛街时遇到一位流浪歌手。听完一曲后,他走过去,随手把五元散钱扔进了那帽子里。


但接着,妈妈的举动让他大吃一惊。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


网友感叹在这一刻自己输妈妈太多了,虽然妈妈学历比自己低,但却比自己有文化,正如白岩松所言: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人这一辈子,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很难,因为这对一个人的要求特别高,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遇事理性思考,则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人;但如果你人云亦云,遇到事情不加思考,对自己要求也不高,则很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人这一辈子很难按照自己的预期生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可能上一秒还春风得意,但下一秒则会跌入人生低谷。


就像网上有句话说的:


“人世间的事情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有圆满的结局,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未来的日子里,愿你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整好心态,在顺境时居安思危,在逆境时积蓄力量,倘若你做到了,自然会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