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有本事,越是“慎言”,背后原因很简单

文/北岛

-

《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塑造了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角色。

她看不起丈夫的农村出身,却还是同对方结了婚,而她反抗命运的唯一方式,便是出言调侃、挖苦、指责丈夫。

这个家,因为李宝莉的存在鸡飞狗跳,丈夫最终无法忍受选择离开,她唯一的儿子也同她断绝了母子关系。

当初看这一段的时候就在想,李宝莉为何会如此?

看起来是人品不好,这才不懂感恩,不懂满足。事实上,根本原因也许只有四个字——能力不够。

记得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李宝莉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靠打压丈夫的方式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没有能力挣脱命运的牢笼,只能通过表现刻薄来自我保全。

说起来,李宝莉是令人不喜的,但同时也是可怜的,只不过她的“可怜”,只源于自己的能力不够。

反而是生活中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内心越是强大,语言上越是温柔。

换句话说,一个人,越有本事的时候,越懂得“慎言”,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01.

越有本事,待人时越有分寸感

电影《一个时代的婚恋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查尔斯偶遇昔日的一位老友,因为很长时间不联系,他没话找话地问:“你和你女朋友现在还好吗?”

朋友听完后笑着说:“她已经不是我女朋友了。”

查尔斯立刻接道:“别难过,我一直听说她和陶比也暧昧不清,你分手是一件好事。”

查尔斯的目的本身是打开对方的话匣,拉开两个人的关系,没想到朋友面色一冷接着说:“她现在是我的妻子。”

两个人因为这场交谈,关系变得更加尴尬,而有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因为查尔斯不该说他人的闲话。

常言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人和人之间都有一段看不见的距离,说话时谨慎一些,是对两个人的同时保全,这是为人处世该有的分寸感。

真正有本事的人,常与人打交道,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必说,这才能做到真正的“慎言”。

02.

越有本事,越懂得沉默的力量

曾看过一场采访,有人问一位知名企业家:有什么是领导者该具备的能力?

对方答:“少说话。”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男人第一次创业时,虽是老板,却喜欢经常和员工待在一起,只要员工有什么意见或者需求,他都会想尽办法采纳满足。

在他的心中,只有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公司才能有好的未来。

可后来,那些和他经常吃饭喝酒的员工,逐渐开始变本加厉,偶尔做错了事也觉得没关系,甚至老板生气他们更气。

在员工都在混工资的状态中,公司经营得越来越差。

第二次创业时,男人只和管理层的几个员工走得近,至于其他的人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没想到他的疏远反而刺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了解他的人不多,大家才生怕自己犯错被公司开除。

林语堂先生曾说:“话,要说得巧,要说得少;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到了一定年纪才逐渐明白: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自己诉说所有心事;也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自己百般解释。

懂得慎言,是用沉默武装自己,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被尊重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就像一个成天嘻嘻哈哈的人,可能就算说自己生气也没几个人相信,反而是总冷着脸的人,却有许多人想要讨好。

03.

大话西游》中,罗家英扮演的唐僧因“话多”被人记住。

无论何时,他总能用语重心长的口气教育身边的人,他会教育别人爱惜花花草草,会指责别人不该随便绑他人...

唐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他的确是为了身边人好,甚至是为了世界好。

可是,他也的确令人厌烦。

几个捉住他的小妖,为了不听唐僧的唠叨宁愿自己伤害自己;他的爱徒至尊宝,更是到处指责他的不对。

看似这个情节十分离谱,但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适用——当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也会令人十分厌烦。

而避免这样的结果,学会慎言就够了。

是清楚什么话不该说,更是明白什么话没必要说,也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

老话说“祸从口出”,只有管住自己的嘴,才能管住自己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