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狼窝一哥
有个扎心的说法是这样的:
“一个家庭是否有出息,看父母有没有‘老板思维’,还是永远活在‘打工者心态’里。”
在很多底层家庭里,孩子拼命努力,读完书、拿了文凭,却仍旧走不出“穷人思维”的牢笼。这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是父母在不自觉地把“局限”当作“经验”传给了下一代。
而这,才是真正令人痛心的地方。
一、“你安安稳稳上个班就行了,别想太多”
这句话很多人听过吧?
孩子刚刚大学毕业,想去北上广闯荡一下,父母第一反应是:“太远了,别瞎折腾,在老家找个稳定单位挺好。”
孩子工作三五年,想辞职创业,父母急了:“你疯了吧?现在经济多不景气,有份工资就很不错了。”
打工者的心态,本质上不是错,而是父母一辈人深植于骨子里的“风险厌恶”。
他们活在不确定中太久了,吃过亏,怕摔跤,所以本能地把“稳妥”当成唯一出路。
可是,他们忘了,孩子所处的时代已经变了。
靠“稳定”已经很难逆袭,想翻身,要有眼界、认知和主动出击的胆识。
而一味灌输“少折腾”的思维,就是在给孩子盖上天花板。
二、“别太计较,有口饭吃就行”
很多底层父母教育孩子时,喜欢讲自己的苦:“我们小时候,吃顿白米饭都算奢侈,你现在还挑三拣四,太不知足了。”
于是,孩子学会了委屈求全、忍气吞声。
遇到不公平,忍耐;
遇到压榨,死扛;
遇到机会,退却;
长久以往,他们变得胆小、被动,不敢争取,也不敢要机会。
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说:“吃亏是福。”
这是典型的“打工者自我驯化”,把忍让当美德,把无能当清高。
殊不知,现代社会早已变了节奏,谁开口谁上桌,谁主动谁抢先。
你不敢张嘴,就注定吃不饱。
三、“人家是有背景的,我们比不了”
这句话看似现实,其实是一种深深的自我设限。
很多底层父母在看待“成功人士”时,总习惯性地加一句:“人家家里有关系,有背景。”
可他们从不告诉孩子,除了背景,还有认知、努力、资源整合能力、选择与时间的复利。
他们只看到别人身上的“起点”,却看不到别人是怎么跑出来的。
于是,孩子被教会了“知难而退”,而不是“知难而进”。
久而久之,他们把所有不如意都归咎于“没背景”,从而彻底放弃了奋斗。
真正的底层悲哀,不是起点低,而是从来没想过要翻身。
四、“考个铁饭碗,才有安全感”
这种观念,几乎在无数个底层家庭中流传几十年。
他们不看趋势,不看个人特长,只看“哪个单位稳定”。
于是,孩子从小被推着走“安全路线”:初中拼高中,高中拼大学,大学拼公务员、事业编、银行、邮政、工商、税务、教师等等……
没有探索,没有尝试,一条路走到底。
甚至很多孩子根本不适合这条路,只是“顺从”而已。
有人说:“底层父母把孩子当作他们通往‘安全生活’的门票。”
这话虽说言重,却也真实。
五、真正的悲哀,是认命的教育方式
底层家庭不是不能逆袭,而是太多父母把“认命”二字,包装成“现实”。
他们不知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重复一句“我们这样就很好了”,就相当于告诉他:“你注定就这样,别妄想改变。”
孩子的天赋被束缚,视野被压扁,梦想还没出发就被扼杀。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贫困思维”。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和父母一样活得辛苦,而是让他们看见父母未曾到达的远方。
写在最后:
底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代人把自己的局限,当成经验灌输给下一代。
富人传承的是眼界、判断和选择,穷人传递的却常常是妥协、忍让和害怕改变。
想要真正改变命运,第一步不是拼命努力,而是先跳出“打工者心态”的牢笼。
做个觉醒的父母,让孩子的思想有个飞翔的空间。
这,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翻身开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戳中了你,请点赞、收藏、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受。
作者:狼窝一哥。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