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自述,拈花笑整理)
“我也没惦记过您那东西,要不您现在卖了,正好交住院费。”
婆婆最近因心脏问题入院,医生建议搭桥手术,保守需要50000+的费用。
公公与我们商量让我们先给垫30000,明面上是以借的名义,但我知道这个钱会跟以往一样,有去无回。
不同的是,以前也就三两千,这次数额大了点。
婆婆上个月才去云南旅游,回来时买了一个心心念念已久的玉手镯,所说原价30000多,是她还价还到了10000多拿下的。
我对玉器没有了解,她回来跟我说的时候,话里话外捡了个大便宜。
婆婆出生于50年代,上过高中,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文化人,并且是个白领。
大概是因为这些优势,婆婆一直很有优越感,按说那个岁数的人都是勤俭持家,但她不,她是那种有点小资情调的女人。
“挣钱就是为了花的,花了才是自己的,会挣,也得会花,喜欢就买,别等到将来老了穿什么,戴什么也看不出好看了.....”这是婆婆的口头禅,也是婆婆的消费理念。
在婆婆家,用她的话说,她从不管钱,我们家公公掌管家里的财政大权。
并不是因为公公强势,而是婆婆不愿意操这个心。
家里交水电费、物业费等等,以前都是要到营业大厅去的,婆婆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交。
用她的话说,她没钱了就找公公要,公公也很宠着婆婆。
只要是婆婆喜欢的东西,只要家里掏的出这部分钱,公公向来是无所不依的。
按说公婆都有退休金,具体多少我不知道,他们从来不提,我也自觉地从来不问,就连老公也不知道。
必竟不是亲生的,有些敏感的问题,说者无意,恐怕听者有心,该有的界线还是要有的。
其实公婆有自己的工资,他们怎么支配是他们的自由,旁人无权干涉。
做为他们唯一的儿子儿媳,只要他们身体好,不用咱伺候,我觉得那就是对我们晚辈最大的帮助。
所以我从来没有对公婆的消费有过任何意见。
但是他们总是有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消费,就比如婆婆喜欢玉器,她曾经给我展示过她许多玉饰,从手镯、戒指、手串、挂坠,从青玉到和田玉,各色款式至少十多样。
这些东西便宜的几百块钱,贵的几千,还有上万的。
婆婆在跟我展示她的饰品后,总不忘最后来句:这以后全是你的。
我对玉器不感兴趣,了解也不多,在我眼里玻璃的和玉的,我是分不清楚的。
而且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不是会像黄金一样保值,有急用时可以随时变现。
就拿现在来说吧,婆婆需要住院手术,她们却连50000块 钱都拿不出来,还要我们先行垫付30000.
在我看来消费没有错,花自己的钱,谁也没资格置喙。
但是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子。
成年人了,更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手里要有一定的积蓄,以备不时之需。
公婆先前几次住院,所幸都不是大问题,我们每次给垫个2000-3000,都不是大钱,他们从没提过还,我们也从没张过嘴要。
但是这次他们一下子就需要我们垫30000,这个钱,如果我猜的没错,还会和以前一样有去无回。
老实说,如果老两口正常过日子,真没有看病的钱,做为儿女,这个钱我没有就是去借,也得给二老凑上。
但显然不是这个事,他们花钱,没有算计没有节制,最后有事却总让别人为其善后。
这个梗才是让人接受不了的。
我们也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9月份,上大学的儿子该开学了,所幸上的是公办大学,学费加生活费,我们至少得给他准备10000块钱。
我们还要给孩子预备将来结婚和工作的钱,我们也是能力有限,尚且需要算计着过日子呢。
所以当婆婆再一次在我面前展示她的饰品,并且说出“以后都是你的”这句话时,我很不爽的像文章开头那样直接怼了回去。
公公和老公一直宠着婆婆,所以在家里的情绪氛围一直是她掌控着,她不高兴了,全家都要哄着安慰她。
这大概也是我第一次正面暗讽她,并且我的不满已经明晃晃地挂在脸上。
婆婆是个聪明人,对我的的话里有话,一听即明,所以脸上也有些挂不住,我们两互相沉默了半天。
我把家里的经济情况跟老公说了,并表示这次可以给垫,但请她们务必要还。
老公虽然不太高兴,但也知道明摆着的情况,只是不耐烦的应了下来。
说实话,我没指望他们真的还钱,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梦想谁都有,但要量力而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为你 的梦想买单和兜底的。
我就想问问朋友们,我这样做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