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大学生的痛苦:在她可以工作挣钱养活自己的时候依然觉得花钱买贵重物品有负罪感,她把这种负罪感归结于父母的1500块钱生活费,因为她的1500总是带着“条件”,而室友的1500就是吃饭钱。
事情的起因也很简单,这个女大学生发现自己和舍友的生活费都是1500元/月,但是室友的生活过得很舒坦,自己则是经常捉襟见肘。
经过和室友聊天才发现她的1500就是吃饭用的,像其它的花销比如买衣服,化妆品一类的父母报销。而自己的1500则是要负担全部,不仅要吃饭,还要精打细算买书,在网上囤积生活用品。
这是心理不平衡的起点,但是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话让她不理解,心理产生误区。
她的妈妈告诉她:你要体谅大人,不要乱花钱!
就是这一句话深深的“伤害”了女主,她觉得母亲只让她省着点花而没有教会她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正确的,这导致她内心极度矛盾,经常会在花钱的问题上钻牛角尖。
以至于毕业了她能自己挣钱了还是如此,花钱会觉得愧疚……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女大学生是打心底里自卑,我不会产生共情。
她也许是出生在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已经竭力给她提供普通水平的消费,大学生一个月1500的话足够简朴的生活,这种水平她的母亲有谁能说她不合格?
她的母亲或许没有学问,不懂得她在这个充满诱惑社会里心理的脆弱。但是她有啥错呢?教导子女省着点花不是一种传统美德?
这怎么就影响到她的消费观了呢?你自己毕业有本事了不是应该由俭入奢,这是挺容易的事情!
我的父母在我上学的时候也会经常让我省着点花,我没有觉得伤自尊或者影响到消费观,他们只是怕钱不够了饿肚子。
她也许只在意自己,都是没吃过苦的人才会这么在意自己,不是说非要和别人比惨,但事实就是比她惨的人多得是,但她就是看不到,只能看到别人有的自己无,觉得自己凄惨无比,但其实她这痛苦比起以后百倍,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