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永远不要和亲戚走太近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和宗族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或宗族中的每个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维系着家族的稳定与发展。在这样的一个关系网中,个体之间的互动是频繁的,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个体的发展也会影响其他个体的发展。
随着历史齿轮的转动,时过境迁,原先的宗族文化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作为其背后深层逻辑的集体主义也逐渐被源于西方的个体主义所取代。
个体主义的发展正是亲戚之间不宜走得太近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带有浓重的重人情的色彩,从子女上学、找工作到父母住院治疗,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绕不开“找关系“,因此人脉在这个社会就显得分外重要。
沾亲带故的便可呼一声”亲戚“,哪怕是叫不上名字的七大姑八大姨或是相隔千里素未谋面的远房亲戚亦是亲戚,既是亲戚,便可以拉关系,伸出”讨要“之手。
这时候你要是喊冤,那么扑面而来的就可能是四面八方的道德绑架,就算找你帮忙的亲戚不直接出面,你的父母也很可能出于面子替他们出面劝说你。
你何尝不想帮呢?但是可能连你自己都不堪重负、自身难保了,这个时候还要拉别人一把,只会让自己陷入更不堪的处境,一面是来自长辈的压力,一面是自己的窘迫处境。
最终走向哪边都是死路,这就是与亲戚来往最坏的结果。
同亲戚走得太近还可能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摩擦。
正所谓“人心善妒”,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凡事都可能被拿来和别人作比较甚至是攀比。
哪怕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也逃不过,甚至若有若无的亲缘关系会放大人的攀比心理,更容易催生妒嫉心。
攀比和妒忌的心理其实根源于人类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人们必须获取一定的资源才能生存下去,而资源向来都是有限的,那么当你身边的人拥有比你更多的资源时,你就可能产生生存焦虑,进而形成嫉妒心理,甚至由此引发一些不好的行为。
而当你手中的资源多于你身边的人时,你又可能产生攀比心,无论是哪种心理,其实都很容易在与身边人的对比中萌生,而在早期社会,身边的人无非就是有血缘关系的族人。
你可能会问:可是我们有血缘关系,这难道还不足以抵挡嫉妒和攀比心理的产生吗?
如果你有这种血缘大于一切的心理,还是尽早转变的好。
在现代社会,真正的血缘关系只存在于直系亲属中,听起来似乎很薄情,但事实就是如此,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后来形成的关系网络大大弱化了血缘关系的影响,跟你有着血缘关系的远亲对你的影响可能远不如生活在你对门的邻居。
每到过年过节,亲戚来访时总免不了向你询问生活近况,从学业、收入到家庭婚姻……这其实都是人性中的嫉妒在作祟。
他们以关心的名义进行“查户口”式的询问,实则是希望通过打探你的生活状况来和自己进行对比:你要是过的比他们好,那他们便会产生嫉妒和焦虑的心理以及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但你要是过的不如他们,他们便能够从中获取满足感和骄傲感,甚至马上摆出自己过的比你好的证明来和你攀比,此时你就会打开内心的防御机制,甚至做出反攻。
这样一来一往的,亲戚之间难免产生隔阂,关系逐渐变淡甚至恶化。都说朋友多的好,敌人少的好,要是亲人变成了敌人,不就是给自己徒增烦恼?
因此,学会和亲戚们保持安全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合乎礼仪的必要往来是必不可少的,但事关礼仪的你来我往则能少则少,因为血缘关系的加持使得亲戚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处理得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道德绑架的漩涡,背上不应有的骂名。
因此,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和不快,也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长远地维护本就脆弱的亲戚关系,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能够“不求人”,然后再是学会说“拒绝”二字,记住“距离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