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胡鑫宇:15岁那年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2023年02月01日23:12:23 情感 1937

致胡鑫宇:15岁那年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 天天要闻

胡鑫宇失踪70天的时候,我就写过他。当时怀着一种巨大的愤怒和失望去写。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我无法接受一个学生在学校失踪70余天还没任何踪迹。

今天我继续来写,是怀着另一种心情。从目前的迹象来看,胡同学大概率是因为厌学选择的自杀,至于为何一种没有找到,有没有其他隐秘的原因,这我不想讨论,这不在我关注的范畴。

这几年我一直关注青少年的自杀,从鹿道森到刘学州,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少年。

其中有个少年,我印象更为深刻。那天学校开家长会(不记得是他请家长还是这),他和母亲在学校见面,大概发生了点口角。但后面好像好了。他母亲就走出了校园,之后好像听到儿子叫她,她回头就看到儿子从教学楼顶上跳了下来...

我不想对这些少年进行任何批判,诸如他们脆弱软弱之类的。这种过于冷血也过于廉价。

但我也曾是一个少年,15岁那年我也曾打算去死。

所以我写我的经历,我希望我的声音能够被此刻陷入绝望的少年听到。最近突然内心萌生了某种奇怪的使命和责任感(毕竟咱可是写出2w+的男人...),我写自己的经历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宣泄,我已经脱离开这个阶段了。我更希望以我个人的经历能够真正发挥一点点作用,毕竟我都写得如此真诚直白了。

我有几个亲密的朋友,每个成年人多少都会有几个的。我问过他们年少的时候有想过死吗?他们都回答我想过。

所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当然范本较少),大部分的人青少年时期都会有这种想法。因为青少年的时候人格不够完善,更别提经济独立了。很容易觉得目前遭遇的就是巨大的人生磨难,其实走过那一段回头看,就是一点点小挫折罢了,真的不值一提。

我现在就只记得那个时候我有几次想要去死。我爬到了顶楼,那个年代的顶楼还可以自由进出。顶楼上面的围墙也很矮,几乎不费力就可以爬上去。

那是8楼,我站在楼顶看下面的人渺小得像蚂蚁。我确实决定跳下去的,但是后来我没有跳。我已经忘记那天我为何要站在那里,我有太多的理由可以陷入绝望中(这要写,得几万字)。

之后是4楼,那个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在老县城里,房子中间有类似四合院那种天井,我被我妈揍的时候有多次就想冲过去然后毫不犹豫的跳下去。我敢说这种画面我脑袋里出现过很多次。我妈揍我的时候我就幻想这个画面,然后疼痛感就少了许多。但我终于从未敢真正行动过。

我不知道这得益于什么,也许是我所遭受的不如那些少年绝望?也许是虽然自诩敏感,但其实我神经也很大条?这很难几句话理顺。在这里,不想引用郭德纲的那句话了。这不构成类比。

从想法到实际行动,又会有一个阶段。

人会被群体意志绑架,甚至会不自觉让自己陷入一种境地。

简单来说,我此刻很愤怒,我决定去揍一个人。但这和我本身性格是不吻合的,但我就是愤怒。但是很多人知道了我的愤怒,他们开始瓜子矿泉水看我去揍人。这个时候我已经骑虎难下了,我不去揍吧,话都说出口了,去揍吧,也感觉没那么愤怒。但是这个时候我的自我意志已经不存在了,几乎我是恍恍惚惚的在进行下一步,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或者说我做什么已经不是我能决定的。

这就是马尔克斯这个故事要表达的。当然伟大作家擅于用故事来讲道理。

我相信这种感觉很多人都会有,比如在青少年时期,明明没那么喜欢一个人,但总是被别人起哄甚至传各种流言,就发现好像是有点喜欢,然后就稀里糊涂的在一起了。比如忍不住放了个大话,就被人起哄,最后不得不如此做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

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直觉,我觉得这些少年可能就陷入了这种尴尬的场景。他们说我特么不想活了,我要去死。然后会被人起哄,那你准备怎么死呢?甚至于他们在家人父母流露出这种想法,父母不会安慰劝解,只会说那你去呗,没看我这么忙你还来烦我之类的。

没有人会当真,没有人愿意倾听一个少年的想法。所以一个小小的念头就在心底开始滋生。我不能说旁观者就是恶,少年是不讲对错的,兴许就是闹着玩。

这种事不独少年,就是成年人也很难真正去停下来。

我不知道我的这种分析是否准确,毕竟我只讲出了我的经历。要问我经历过那种丧失自我意志没吗?当然有的,不然我怎么能讲如此准确呢。

唯一庆幸的是,我从未向任何人说我要去死。所以即便我因软弱从楼顶下来的时候,我也不担心有人耻笑。或者说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特别好面子的小孩,不是那种自尊心特别强的。骂我就骂呗,我又不少块肉...

写的很烂,下结论吧。

① 任何时候、任何阶段。当你发现自己不想做这件事,不要惧怕任何人的眼光和指责,勇敢并且大胆停下来。因为你很可能被群体意志绑架了。

②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你能遭受的只是小挫折,绝非无法跨过去的苦难。即使你的父母不负责,社会也会管你的。所以别绝望,学会寻求帮助。生活没那么苦大仇深,不要夸大。并且还要学会缩小。

最后祝所有少年都可以勇敢一些,悲剧不要再发生!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