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2022年12月03日22:37:25 情感 1878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熊,如果我说朋友们的安慰完全没办法治愈到我,是不是特没良心啊……”


留言的这位女生告诉熊,前些阵子,因为一时疏忽,她把一个重要的工作项目搞砸了。


心情特别郁闷,想着叫上闺蜜好友出门吃个火锅,顺便诉诉苦吐吐槽。


可没想到,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之后,得到的回应却大多都是:


“没关系的!下次就不会再错了!”

“是哇,过去了就别想啦!”

“冲就完事儿!加油加油!”


女生在留言里说:


“我知道朋友们是为我好,但这些话不仅没有缓解我的挫败和焦虑,反而让我压力更大了……每一句似乎都在告诉我‘下次必须成功,否则你就是个糟糕的人’……”


“熊,是我太没良心了吗?还是,我太不求上进了呢……”


熊特别能理解女生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自己应该“加油”、“努力”、“上进”、“战胜困难”,这些词汇从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进脑海里。


但成年以后的现在,我们偶尔,真的想要彻底“丧一丧”。


因为啊,我们逐渐发现,有些困难和失败,是注定无法战胜的。


失败并不总是成功之母,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不顺、挫折、阻碍、后悔和溃败;


而一次次试图战胜它们的我们,往往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温同样的挫折。


听起来有点丧。

但,我们总归能够找到方法,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愉快一点。


“或许,战胜它们的唯一方式,其实是告诉自己:不如算了吧!”


要爱生活,不爱的话,也就算了吧。

要追逐成功,不成功的话,也就算了吧。

要奋力奔跑,跑不动的话,也就算了吧。


真正能达到这种状态之时,就是我们开悟的开始。


这种观点,就出自熊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书:《爱生活,不爱也行》。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作者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是一位哲学硕士,法国文化广播电台《哲学之路》节目制作人。


从哲学的角度,她认为,比起成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历更多的,其实是失败。


而在这种“失败的日常”中过得开心的方法,就在于——


“需要我们敢于去失败、去打乱、去质疑,在嬉笑怒骂中更好地蜕变。好消息是,我们终于准备好迎接失败了!”


所以,在这本书中,她就通过哲学的思考,写下了很多听起来很像是“歪理”、读起来很“负能量”的观点。


但神奇的是,读完这些观点后,我们恰恰又会感到更放松、也更坦然一点。


今天,熊就从作者的“歪理”观点中选出了6个,分享给大家。


如果能想明白这6点,就是我们开始开悟的最大迹象。


愿大家都能接受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然后认真生活吧~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迹象1:

不再执着于所谓“错失良机”。


辩论、考试、面试……每当一场考验结束之时,我们总会回头琢磨当时是不是应该这样说或是那样做。


尤其是,倘若结果是失败,那我们更会陷入自责的情绪中:


“早知道就应该那样表现的!”

“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但作者认为,其实我们不必这样自责。


她从哲学角度建议我们,换一个方式看待问题。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比如:“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个良机呢?”


就算是成功通过了考验,后面的结果也未必如我们所料想,所以,不必自责。


或是:“或许,不是我们没抓住机会,而是机会本就难以捕捉呢?”


就算当时那样做了,可能还是无法通过考验,所以,不必自责。


又或是:“或许,其实不是我们错过了一个机会,而是机会错过了我们呢?”


是机会的损失而不是我们的损失,我们还可以去下一个机会里发光发热,所以,不必自责。


熊也觉得,或许得到与得不到,冥冥中一切都是有注定的。


过去的就别想啦,管它是“良机”还是“恶机”,能向前看,就是开悟啦~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迹象2:接纳后悔与遗憾。


人生就是一条遗憾之路,我们总会为某些事情感到遗憾或懊悔:


一个渐渐断了联系的人,某项半途而废的兴趣爱好,某段逝去的人生经历,或者一句没能及时说出口的话……


我们常常为这些事情而痛苦哀叹,喊着口号:“要拥有无悔的人生!”


但,一辈子怎么可能没有遗憾之事呢?


就像作者说的:“如果人生是一条充满可能性的路,且这种可能性随着我们不断地选择而逐渐收窄,那么实际上人生注定会是一条充满遗憾的路。”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那么,既然如此,就去接受遗憾、面对遗憾吧。


作者说,她自己也有一堆后悔的事。


但相比于试图忘记它们或沉溺其中,她更愿意把每一个遗憾都当做一种证明,证明一个选择已被作出。


毕业后和好友断了联系很遗憾,但我们选择了更广阔精彩的人生;


当年没坚持学下去的钢琴很遗憾,但我们放弃钢琴后学会了跳舞;


那句没说出口的话很遗憾,但我们选择了用行动把心意表明……


又或者,更哲学一点:“或许选择了不留遗憾的生活,会让我们后悔没有选择有遗憾的生活呢?”


那些早年留下的遗憾,其实正是我们认真生活过、选择过的证据,不也是很美好的回忆吗?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迹象3:“放弃”逐梦。


“追逐自己的梦想,坚持到底。”


从小到大,这句话几乎让所有人的耳朵都听得起了茧子。


我们总是想着,必须要奋斗,要实现梦想,而倘若放弃了梦想,还会被人嚼舌根为“逃兵”。


但作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


我们真的要实现梦想吗?或者说,梦想真的是用来实现的吗?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作者认为,梦想之所以能够带给我们力量,是因为在我们心中,梦想是纯洁真诚的,而现实是荒唐可笑的。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努力着“把‘梦想’变成那总被人们万般嫌弃、虚假堕落如万恶之源一般的‘现实’呢?”


她说,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就是因为它像是神坛上的月亮,能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希望;


千万不要把它沦为可悲的人生目标。


对此,熊的理解是,我们应该有梦想,也应该在梦想的激励下,更认真地去面对生活。


但,一辈子都实现不了梦想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活按部就班地在梦想的指引之下向前走,不强求什么,也不哀叹什么,就这样度过一生,就已经是很好的一生~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迹象4:不再逼自己走出“舒适圈”。


大家一定听过“舒适圈”的说法,以及要求我们从中“走出去”的谆谆告诫。


人们认为,待在舒适圈代表着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而走出舒适圈则代表着锐意进取、主动出击。


那,走出舒适圈意味着什么呢?


在作者看来,“意味着我们选择将自己置于险境,置于不自在的状态,也就是说,选择了风险。”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作者认为,这种观点,其实是对冒险价值的病态鼓吹,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类略显狡猾的辩证法。


她从哲学角度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踏出舒适圈,一定意味着大有裨益吗?

通过刻意营造动荡不安,真的能改善生活吗?

就算可以“更好”,但这个“更好”真的值得这一遭“更糟”吗?


而且,作者还说,她反倒认为待在舒适圈里需要更大的勇气。


需要用极大的努力去维护自己舒适的边界,还要在舒适圈内为自己赚取充足的时间、资源和条件,才能好好享受舒适。


所以,熊也觉得,与其要逼着自己硬着头皮踏出舒适圈,不如把勇气和力气放在:如何在舒适圈里让自己过得更好吧。


勇于安逸,在安逸的范围里,能更好当然更好;


这才是更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快活人生~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迹象5:学着抱怨。


尽管一直被教导着“不要抱怨”“抱怨无用”长大,但在生活中,我们仍旧常常抱怨些什么。


抱怨没完没了的会议;

抱怨一大早就开始装修的邻居;

抱怨这家外卖真的很难吃;

抱怨工作多却工资少……


而且,我们抱怨完往往又会陷入自我检讨,检讨自己是不是抱怨太多了、是不是给周围人带去烦躁了……


然后匆忙闭嘴,把心事都压在自己心里。


但作者反而觉得,谁说抱怨无理呢,抱怨明明是有理的。


“好在还能抱怨,因为如果不抱怨,自己的委屈怎么能被听见,又怎么会有人来帮忙伸张正义呢?”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当然,作者也认同,抱怨多了,也会为生活增添些阴郁的节奏,将一切都淹没在铺天盖地、令人窒息的叫苦连天中。


但,说到底,这不就正是抱怨的意义吗?


“抱怨的意义,难道不就是让我们的心声得以被听见,让我们得以撑得下去,不至于被自己的不幸和委屈压垮,用怨言纾解郁闷,相伴走过不顺吗?”


作者说,正是这些抱怨,伴随我们一同度过日常生活里的劳碌;


正是这些抱怨,帮助我们在发泄完内心的不满后,重新抬起头面对困难的人生。


所以,熊的理解是,我们可以抱怨,但不可沉溺于抱怨里。


能在抱怨里重生,也是开悟的表现之一吧。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迹象6:享受“空无一物”的快乐。


不久之前,作者经历了一件我们都经历过的事情——下水管堵塞。


她愁眉苦脸地、怨恨地盯着有点堵塞的洗脸池,水下得很慢,表面静静漂着一团混合着肥皂泡、牙膏沫、发丝以及其他不明毛发的东西;


然后心里默默发出哀叹:“我这是造了什么孽。”


不过,作者的感受,在购买了清洁剂和清管器等工具,成功将下水管疏通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说:“让我备受震撼的,不是疏通过程的艰难,而是堵塞物终于缴械投降的那一瞬间我所感受到的快乐。”


“而这份胜利的喜悦,在我放水冲刷洗脸池且那团污物顺水流走的时候,更是得到了延续。甚至,还有喜上加喜、锦上添花的一刻,就是听到水管因通畅而发出咕噜咕噜声的时刻。”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作者将这种感受进行了联想,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她发现,这种满足与快乐来自一种“终于一无所剩、干干净净、空无一物”的感觉。


而这时再回看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塞入了太多事情了。


庞大的购物欲,什么都想得到的占有欲,什么都不舍得丢弃的囤积欲;


还有内心各种放不下的石头、宽恕不了的过往、接纳不了的现在、紧紧盯着的未来……


作者提醒我们,这种“满”正是我们大多数烦恼所在。


而别忘了,我们其实很擅长制造并享受“空”。


所以,偶尔不妨,也享受一下空虚吧。


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就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存在,虚度时光……或许这样,我们就能离开悟更近一点点。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最后,熊想和大家说:


在大多数电视剧或电影的结尾,主角们的所有纠葛和挫折往往都告一段落,随着镜头逐渐拉远,画面上出现三个字:全剧终。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似乎也在向着一个美好的大结局而奋斗。


喊着正能量的口号,积极努力拼搏,为的是在大结局到来的时候手里能有足够多的砝码,表现自己过得还不错。


但是啊,现实中漫长的一生,哪里存在什么大结局、终点线呢?


又或者,就像作者说的:“为什么结局就非得是一个一步一步慢慢熬到的遥远目标,而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瞬间、一次有益的中断、一个主动的暂停呢?”


所以,不妨暂且甩掉这种对“大结局”执念,去为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短暂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吧。


接受自己的有限,付出不费力的努力,偶尔悲观、常常乐观地看待生活。


愿我们都能度过这样的鲜活的一生。


各位,晚安~


今日互动话题:


以上哪个观点你最有体会呢?


在留言区聊聊吧~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 天天要闻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