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给“成功者”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在历史上做出过贡献或者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人。如果说做到这两点就算成功的话,我们看历史上的成功者,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
道理也不复杂,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许多人也不是没有目标,甚至有的人确定的目标还相当大,但一遇到“常年累月”这种事,就慢慢地懈怠了,一件简单的事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他做事情就能做到持之恒。比方说他每天写日记这件事,他从29岁开始每天写,一直写到去世前一天,坚持了30多年,一生写日记的字数大约150余万字,这件事他真是坚持做了一辈子。一件小事如果能坚持一辈子,即使是件小事也能做到“极致”。
曾国藩《日记》
关键是曾国藩写日记并不是简单写“流水账”,他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每天进行自我反省。他写了一辈子日记,就是每天不停地反省自己,警醒自己,不停地和自己的缺点做斗争,重点是这件事他坚持了一辈子,这就非常不简单了。反思我们做事情,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能坚持一辈子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成功的法则有很多,但最简单最有效的就是这种持之以恒的方法。英国的一个作家叫格拉德威尔,他写过一本书叫做《异类》,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一个定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万小时定律”。“定律”说的是如果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那么你必须在这个领域倾注上至少“一万个小时”。如果一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只需要5年的时间就可以在某个领域成为“顶级”高手。
格拉德威尔说的这种“定律”并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而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理论。他对音乐家和冰球运动员进行过调查统计,他对学习小提琴进行过跟踪研究,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凑家用在练习小提琴的时间至少是1万个小时以上。这种“一万小时定律”说明,在任何某项领域取得成功几乎与天分无关,主要是练习的次数和在熟练程度上“量”的积累。
练习小提琴
这种理论从许多成功者身上得到印证。你看曾国藩写日记,他写了30多年的日记,每天用在写日记的时间大约是1个小时,加起来差不多正好是1万个小时,所以曾国藩的文字水平堪称“一流”,他的“克已修身”的理学功夫也堪称“一流”。我们抛开他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政治立场不说,单说他的文字表达水平和自身“修为”的理学造诣,没有这1万小时,根本不可能达到“圣人”的水平。
还有电脑天才比尔·盖茨从13岁时开始接触世界上最早的一台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编程,到了20岁的时候他已经在编程这件事上倾注了7年的时间。按照小时计算,已经远远超过1万小时,正是由于这1万小时的积累,才使比尔成为世界级的电脑天才,其实哪有什么“天才”,成功和胜利的花朵都是靠这1万小时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比尔-盖茨
“1万小时定律”实际上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能做到这些需要有点坚强的意志。网络大V“九边”原来是一家网络公司的程序员,他直接的经验是做一个“顶级”的程序员首先要敲打10万个以上的代码,没有这10万个以上的代码作为“量”的积累,根本无法实现“顶级”程序员“质”上的变化。要想成为“顶级”的程序员先不要想别的“近道”或捷径,先敲完这10万个代码再说。敲这10万个代码也有个直接的感受,就是一开始超级慢,这个漫长的过程没有点坚强的意志是“熬”不过去的,只要“熬”过了这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后面就会慢慢加快,最后才会到达那种“如鱼得水”的境界。
程序员写的“代码”
他还是网络大V,平时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文字放在网络上。一开始他的“粉丝”也非常少,“涨粉”也非常缓慢,他只要有时间就写,当字数达100万之后,他的“粉丝”量就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现在他已经是“粉丝”达到260万的超级大V了。一开始增长缓慢的过程非常难“熬”,但只有“熬”过了那个过程,后面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
这10万个代码敲打下来和100万的字数写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这跟“1万小时定律”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也说明“1万小时定律”中的1万小时就是“由量变达到质变”中那个“量”的积累,而且几乎所有的成功者没有例外。
绘画大师达·芬奇一开始学习画画的时候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他的老师是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杰出绘画大师安德烈阿·委罗基奥,他让达·芬奇练习画鸡蛋,画了一段时间后,达·芬奇画得不耐烦了,他就跟他的老师说,画鸡蛋有什么好画的,我已经画够了,您还是教给我真正的绘画艺术吧。委罗基奥就跟达·芬奇说,不要认为画鸡蛋是件简单的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画出的鸡蛋就会截然不同,如果把一只鸡蛋画到“极致”你自然就会画画了。达·芬奇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画着鸡蛋,就这样他画了6年鸡蛋,按小时算也达了1万小时以上了,就是在这种最枯燥最无趣的简单重复中,达·芬奇终于达到了最高深的绘画艺术境界。
达-芬奇画鸡蛋
在一开始最枯燥最无趣的简单重复过程中,如果没有点坚强的意志“强迫”自己踏下心来进行“量”的积累,只有“熬”过了那个最枯燥最无趣的简单重复阶段,才可能达到常人无法体会的美妙境界。
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而且是在狱中完成的。他因为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汉武帝打入大牢里,而且受到了宫刑这种奇耻大辱,要是没有点坚强的意志,不要说他能写完《史记》,就是一般的人早就含冤致死了。北宋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通晓达旦的编撰和誊写,耗尽了司马光毕生的心血,《资治通鉴》成书不到两年,司马光就去世了。他在编写《资治通鉴》的书稿中都是用标准的“楷书”,没有丝毫的潦草,这种严谨细致的精神已经达到了“极致”。一部《资治通鉴》294卷,300多万字,用这种“正楷”光写这些字,没有坚强的意志也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
司马迁写《史记》
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需要阅读增长“见识”。“见”指的是一个人见到的东西,能见到的东西必然是经过实践得到的“真知灼见”;“识”是通过学习,阅读历史上人物和事件,了解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个人的“见识”决定着他的认知层次,认知层次则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一个人增长“见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实践,自己有了切身的感受;二是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学习和借鉴历史上的“案例库”,知道怎么做才会成功,怎么做则会失败。
懂得这些道理只是开始,关键是能否真正做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是只有真正知道,才能做到,凡是做不到的其实并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付诸实践,坚持到底,持之以恒,这才是成功最简单最有效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