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婴儿时
大人们在田里干农活
我独自在地头
我常常哭
哭成了习惯
不知道那是不是我最早的孤独体验
后来渐渐懂事
奇怪的是
村里竟然没有我这般大的孩子
于是我常常跟着母亲去自家果园
果园的一头有个不大的房子
我们叫它“树房房”
我常常就在那个“树房房”门口
用葡萄叶做饺子皮
用砖块砸烂的草做馅
用面土做调料
做了一顿又一顿的饺子
再后来
我上了学
别人放学后都是几个小伙伴一起写作业
而我还是一个人坐在地头等母亲
常常是一个人哼着歌
写完了作业
等我十来岁的时候
父母去忙农活时
都会把门从外面锁上
我还是一个人
一个人在家
偌大的院子
有我踱步看书的身影
我也想去找一帮孩子玩
但那就得跑到很远的其它村子去
偶尔去一次
感到很开心
但经常去
不可行
寒暑假的时候
我早早就写完了作业
无聊至极的我
自己跟自己打牌
像极了《射雕英雄传》里老顽童周伯通自创的“左右互搏”
某次
我坐在房间的门口看着门帘发呆
门帘上的小动物异常可爱
看着看着
我竟不自觉地拿起手中的纸笔开始画
片刻后
门帘上的小动物
跃然于纸上
不知道是家里谁的钢笔字帖
被我这个十来岁的小孩拿来练了个精光
那个年代有那种放碟片的机子
连上电视
可以看到录好的视频
我就是播放着那个
坐在电视机前
自学了所有的英语音标
我的优秀很快传遍了方圆若干里
我就成了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没人知道的是
我那孤独又渴望玩伴的内心
似乎从未得到过满足
我们的初中在镇上
高中也在镇上
我的父亲就在这所高中教书
我住在他的房间里
去镇上的初中上学
我们家里还有农活
我的父亲每天白天在学校工作完
都会回到家里去
所以我每天放学回来
空荡荡的房间里又只剩我一个人
我除了学习似乎也没事可干
学习成了我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
有时候隔壁房间传来一家人在一起的说话声
我就特别想家
这所高中还有一些教师子弟也在那个初中上学
可是他们回来都能见到父母
而我不能
上高中的时候
学校里有宿舍
可我多年来已经习惯了一个人
学习的时候听不得吵
于是我在校外租了房间一个人住
继续着我的孤独
大学那几年
我没有特殊的才能
也没有出色的外表
学生会、艺术团这些好像都与我无关
除了上课
图书馆、自习室是我呆得最多的地方
后来上了研究生
冷漠的导师
冷漠的师门
我没有兴趣去破冰
我一个人
学着我喜欢的东西
有时候也羡慕别的师门那么热闹
学生导师打成一片
可是我们师门
就是冰天雪地
想想总是心冷
刚工作的那两年
也许是我有生以来最不孤独的两年
领导员工团结互爱
整个团队有一种难得的温情
然而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
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
再也没有找到那种温暖的团队
多年来孤独的我骨子里的那点清高
让我提不起兴趣应对职场的种种
如今隐居
独处的时光是自在的
但享受这份单纯和自由的同时
也会感叹人生常与孤独作伴
难道孤独是一种宿命
是不是有的人生而孤独
孤独是否又会继而续写孤独
这个年代流行网络上社交
很多人在网上侃侃而谈
但是却惧怕当面社交
电子产品的到来
人与人的关系似乎变得更加薄弱
有些人为此患了心病而不自知
也许我们都想走出去
奈何总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2019年年底
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
让这种孤独的感受
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孤独是一种情绪
孤独不等于“一个人”
人多的地方就没有孤独吗
当然不是
一群人的狂欢未必能够消除孤独
我们不再是小孩
有人玩就开心
我们想要和懂我们的人一起狂欢
可是这个世界怎么了
懂我们的人少之又少
孤独
渐渐成了这个时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