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捆绑式孝顺”?
就是父母把孝顺的思想强加到你身上,不是要求你孝顺父母,而是让你孝顺她在乎的人。
如果你敢表现出不耐烦,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教育,直到你乖乖听话为止。
90后同事孙芊讲了自己经历的事,堪称捆绑式孝顺的典范。
孙芊是家里的独生女,母亲有两个兄弟一个妹妹,也许是家里老大的缘故,母亲对兄妹们都很照顾。
在孙芊小时候,母亲会把弟弟家的孩子接到家里照顾,平时家里不舍得买肉,表弟们来了,母亲天天都会做红烧肉,她总是说:“你舅舅不容易,难得来我们家,得让你表弟吃好。”
孙芊长大后,母亲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要常去舅舅家和小姨家走动,他们很疼你,你要知道孝顺。”
于是,只要孙芊一回家,母亲就让她买礼物去舅舅和小姨家,礼物的档次还不能差,每份礼物不能低于300块。
有次,孙芊问母亲:“总是让我去看望舅舅和小姨,也不见表弟来看你,你图什么呢?”
“你这孩子,做人不能忘本,你舅舅和小姨是我娘家人,也是你要孝顺的人,以后他们年纪大了,你也要适当养老。”母亲教育。
“凭什么?”孙芊在心里画了个问号,但没敢说出口。
除了让孙芊去看望,母亲也没少帮娘家人,表妹买房,她借出去5万,表弟创业来借钱,她大方给了6万,这些钱是母亲的全部积蓄,孙芊很担心收不回来,谁知母亲竟表示,收不回来也不要紧,反之都是自己人。
孙芊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袒护娘家人,她并不是很无私的人,除了对娘家人大方,对婆家这边的亲戚都很小气,姑姑开店差2万块,本来孙芊父亲都答应借了,硬是被母亲拒绝,理由是家里的房子漏水,需要用钱。
母亲也一直教育孙芊,要多跟舅舅和小姨家多走动,他们才是贴心人,是否贴心,孙芊没什么体会,总是感觉舅舅和小姨有依赖心理,母亲付出再多,也不会得到对方的感谢。
反而是父亲这边的亲戚,对孙芊很关心,她读大学期间,姑姑还悄悄给她转零花钱,她喜欢去姑姑家找表姐玩,总被母亲阻止:“你跟她玩有什么出息,她大学都没读,你要多跟表弟玩。”
母亲的态度让孙芊起了反感,她变得叛逆,有次放假回家,她原计划是好好睡一个懒觉,然后跟朋友去聚餐,结果太阳刚出来,母亲就把她喊起来,让她去舅舅家走亲戚。
孙芊当然不愿意,她磨蹭着刷牙洗脸,母亲就在一旁唠叨:“我还在这儿,你就准备断六亲吗?你要是不去看舅舅和小姨,让我脸往哪儿放?你也太不懂道理了。”
孙芊有被道德捆绑的感觉,她就不理解,自己已经长大,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母亲想跟娘家人多走动,没有人阻止,为何要带上自己呢?
要想理解母亲的行为,可以从血缘关系的角度分析一下。
母亲从小对弟弟妹妹照顾惯了,她也在对方身上建立了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对方有多么需求,而是她自己需要对方,说到底是归属感。
相比之下,婆家人没有血缘关系,就算对她再好,她也会有疏离感,这也是她为何要无条件帮扶娘家的原因。
在母亲的视角,娘家是自己的后盾,如果自己遇到事情,娘家人也会帮忙,她忽略了,一个人习惯了被照顾,是很难考虑到要照顾别人的。
所以,她的愿望很有可能会落空,因为弟弟妹妹们根本没有照顾她的意识。
而她希望女儿跟自己一样,加强跟娘家人的联结,也是为了情感的延续,觉得只要多走动,下一代的感情依然会很好。
事实上,这种故意表现出来的亲近,并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思维独立,遇到事情也不会让亲戚帮忙,如果不是父母要求,可能他们都不想走亲戚。
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儿女身上,是不自信的体现,我们该如何避免呢?
1、表明立场,不做太听话的孩子。父母的想法不一定都正确,如果你觉得不合适,可以耐心跟他们说明,并且坚定拒绝他们的要求,一开始父母会难受,慢慢地也就理解了。
2、借题发挥,举例说明。母亲想让儿女多跟自己娘家人亲近,目的就是拉近彼此关系,你可以在看电视时跟母亲聊天,将相关的电视情节融合现实,让母亲明白,亲戚之间也要保持距离,无条件的帮助换不来感情,只会让自己很累。
3、扩大视野,带母亲出来走走。母亲一直生活在老家,心里对传统思维很认可,找机会带母亲出来走走,她视野扩展了,思维也会跟着变化。
总结:
捆绑式孝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多人都难以处理好。
一面是母亲的要求,另一面是自己的感受,到底如何平衡,需要一点智慧。
我们要明白,母亲之所以在乎亲情,也是心里缺乏安全感,想多找一点依靠。
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定正确,我们没必要硬杠,慢慢沟通效果更好。
当然,这种“捆绑式孝顺”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坚定拒绝,因为谁都有自己的人生,不该活在老一辈人的思想里。
对此你怎么看?你能理解捆绑式孝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