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的甜蜜,也许是人一生中持续最久的回忆了,几十年前的细节都那么清晰。
婚姻的存续期比恋爱长得多,可其中的美好记忆却输给了初恋。恋爱到婚姻一定发生了某种本质的“相变”,就类似水在穿过零度和一百度时发生的事情,那么它是什么呢?
表面上,首先是一纸契约,以及各种称呼的变化。而本文探索的是发生相变的动力学因素,以及形成相变的典型路径。
我们就“性觉醒”这件事说起,这是一段物种进化过程中写入基因的一段代码。没有这段代码的物种已经被淘汰了,而性觉醒也比不过是正负电荷相互感知的一个进化版本。
而催生这一过程的是身体发育产生的一系列激素,比如五羟色胺之类。超越电荷异性相吸的是更高级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绝不包含“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之类的计算”。基因来不及吸收它们,就委托给理性和文化了。
这种原始的选择性包括的首先是颜值、身材、音容笑貌,似乎女性进化得更完备,她们的选择里还包括了才能。按《物演通论》的说法,这是代偿所致。女性身体较弱,又要承担后代的哺育,求存压力代偿出了比男性更高的安全感需求。这样,选择有才能的男性就可以理解了。
青春期如何体现才能呢?打架吗?对,能打可以算一项。学生时代,学习好似乎更有未来,所以,聪明会给男性加不少分数。
总之,恋爱相当“原始”(生存驱动),很多都是在激素的“药力”下,靠理想化的“脑补”完成的,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今天,恋爱已经“变味了”。看似在选择清单中,加入了大量的“利益计算项”,但那只是把相变后婚姻空间的东西搬到了恋爱空间。所以,只有初恋比较纯净,之后的“谈朋友”只能是算婚姻的预科班。
自从加入了“计算”,对方,甚至是对方原生家庭的财富积累都被列为重中之重,浪漫的爱情即便没“领饭盒”,也不再是主角了。
真正的恋爱(初恋)没有计算项。如果你从未有过,那只能是一种悲哀。这种非理性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傻傻的幸福。两人过得是“精神乌托邦”。
婚姻不同,婚姻是“家”这个社会“双核细胞”的构建,以及它走向死亡前的持续代谢过程。双核细胞里有两个主体,它们相互抱团取暖,又相互争吵不休。
颜值、身材,加上才能也无法保证婚姻的幸福。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的提高,这颗“双核细胞”越来越脆弱。因为裂变为二后,他们依旧可以好好地活着。
当求存压力降低,“家”的必要性也贬值了,这就是你看到的离婚率居高不下背后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两个人才适合双核细胞的结构呢?老人说:门当户对。更科学一点,就是仔细论证两人的代谢和谐。代谢包括“生活物质的代谢”、“情感能量的代谢”和“信息分享与融合”(文化代谢)。
具体说,生活需要的物质是否能达成?性格匹配否?三观相容否?“门当户对”是有利相互成全的,互补也有利相互成全,底线落差不能太大,婚姻考验的是下限(包容度),而恋爱抢眼的是上限(冲动程度)。
注意,婚姻的和谐中,时间是重要参数,婚姻需要全程经营,懈怠不得,一旦解构,也只能好说好散。孩子是“双核细胞”的稳定器,他(或她)是夫妇间的“强力结合酶”。他以自己天然的受体分别与父母两方分别结合。
文化和修养方面,夫妻有责任跟上,或至少有意愿跟上对方的进步。别忘了,前面已经论述过,一纸契约背后就是代偿升级出的选择性,社会不是真空,诱惑的选择性也会对现有家庭机构形成竞争,不能假装看不见。
总之,爱情是欣赏对方的优点,而婚姻是包容对方的缺点。恋爱本质上很原始,婚姻的经营也不易,鄙视父母的门当户对,可能最后很难看。
注:配图采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