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招”破解高技能人才短缺难题

记者 王惠

当今,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力量。中国各省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展开激烈的高技能人才争夺战。

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以及31个制造业大类,产业体系完备、规模庞大,这使得山东更加需要一支规模宏大且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来作为有力支撑。

为更好地破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财政厅等12个部门制定了《山东省支持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若干措施》。5月2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技能山东”建设,打造技能人才集聚新高地等相关情况。

建设高技能人才发展高地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涛介绍,近年来,山东聚焦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全链条,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大军。截至目前,山东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60万人;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能人才70人,全国技术能手771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总量均居全国前列。

“山东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缺口大,部分高校专业课程滞后产业技术发展,人岗适配度有待提升,结构性矛盾仍需破解。”山东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梁立波曾表示。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若干措施》围绕“培育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推进优质技工教育提质扩容、加强技工教育内涵建设、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升级、凝聚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工作合力”等五个方面,创新提出了17条“硬核”举措。

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张涛介绍,在目标定位上,《若干措施》坚持以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山东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技工教育供给结构。在培养模式上,探索高技能人才长学制贯通合作培养试点,试行技工教育特色学分银行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技工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在推进技工教育“扩容提质”方面,《若干措施》从加强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推进优质技工院校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技工教育、增强平台载体支撑能力四方面发力,细化优质技工教育“提质扩容”举措,争创全国优质技工院校和申办全国技工教育优质专业,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厚植发展“沃土”。

《若干措施》首次提出,在山东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遴选建设20所左右的省级职业训练院,打造集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技能竞赛、技能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载体。

在山东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韩震看来,“技能山东”正为中国智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聚焦“技能山东”建设,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600万元,用于技能人才奖励和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此外,聚焦夯实技工院校基础,“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资金1.73亿元,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先进产业需求,遴选13所技工教育优质学校、54个优质专业给予奖补支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技能人才培养正处于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跨越,各省份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投入。例如,江苏深化产教融合,实施职业教育融合促进行动,新建10所“郑和学院”,推进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优计划”;浙江全面放宽落户限制,推进“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4年新增高技能人才39万人,2025年计划新增20万人。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正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聚焦“十强产业”发展。2024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6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2%,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

“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已成为山东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其中技能人才短缺是突出的表现形式。”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潘文勇介绍,《若干措施》注重从发展方向、产学协同、校企合作等方面集中发力,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推动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发展方向。根据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山东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突破2.1,即1个高技能人才对应着2.1个岗位空缺,反映出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依旧存在。《若干措施》,首次从省级层面明确技工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更加突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责主业。

第二,搭建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目前,山东已有87所技工院校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领域,以及养老服务管理等急需紧缺专业。《若干措施》更加注重优化技工教育供给结构,要求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技工院校加强与各类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合作,面向链上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探索通过设置“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加快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能人才队伍。

第三,把握工学一体培养技能人才的改革方向。目前,山东分别有37所、51所、73所院校,承担着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改革任务。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措施》提出“启动第二轮省级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试点”,明确要求在2027年年底前,建设10个左右省级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利用3年时间遴选立项300项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专项课题,以实践探索加速我省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从而更好破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