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将在湖北武汉举办。
作为湖北省基础教育成果展的参展学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携该校专属AI大模型——“附小智脑”亮相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与众多基础教育领域的先进学校共同进行应用场景展示。
据了解,“附小智脑”由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国内AI团队共同研发,通过对海量校本知识库及小学教育数据的深度学习,全方位重塑校园的各个方面工作,成为深度融入校园生态的智慧大脑。
对此,九派新闻记者在大会前专访了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宋涛,与他对谈数字教育转型的成功经验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相关议题。
以下是九派新闻与宋涛的对话。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宋涛。图/九派新闻记者 蔡晓萱
九派新闻: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受到全球教育学者的关注,在参会前您有怎样的感受?
宋涛:作为应用场景展示学校之一,应该说压力很大,我们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展示技术和教育的融合。
通过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平台,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数字化探索的成果。对我们来说,是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契机。事实上,如何将冷冰冰的技术与有温度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仍需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线学校与师生共同探索。
九派新闻: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有哪些成果展示?
宋涛:我们在本次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场景展示,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智能化应用展示。为此,我们将展示主题确定为“教育智脑,未来学校”。前四个字“教育智脑”代表了我们的展示重点,即以教育专属大模型的研发为基础,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
今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布了学校专属AI大模型“附小智脑”。它对接既有的武汉教育云师生和家长身份认证系统,不仅实现了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而且通过对海量校本知识库及小学教育数据的深度学习,全方位重塑校园的方方面面,成为深度融入校园生态的智慧大脑。
九派新闻:学校自主研发的这款教育专属大模型“附小智脑”有哪些具体的功能落地?
宋涛:第一,基于AI大模型为每位教师定制了数字分身,可以实现24小时个性化辅导。每位老师的数字分身都基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料定制而成,能够准确复现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方法。
第二,我们打造了学生的数字分身,又叫“智能学伴”,它是每个学生专属的、拥有完整校园记忆的“第二大脑”智能体,是学生的数字伙伴。“智能学伴”全面记录了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包括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堂互动中的每一次精彩表现、参与校园活动的每一个难忘瞬间、作业完成情况的每一次详细记录。
基于这些全面而鲜活的“记忆”,“智能学伴”能够深入洞察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潜在需求,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及时地做出学习提醒,给出科学的学习建议,在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三,我们建立了家校之间的技术连接,即“家校智联”,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获取专业的教育建议。“家校智联”还提供了全方位的校园信息服务,家长可以实时查询孩子的午餐菜单和用餐情况、详细课表安排、即将举行的校园活动、最新的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家委会动态等重要信息。
教育专属大模型“附小智脑”。图/受访者提供
九派新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您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
宋涛: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我们想在数字世界里构建一所数字学校,打造真实校园的数字分身,实现现实教育空间与数字育人空间的深度融合。
既然要建立一个数字学校,学生和老师就应该可以随时穿梭在现实和网络中。不过,现在大多数学校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止步于学生没有终端(的现实),只依赖教室里的一体机或电子班牌等基础设施,这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真正融入数字化育人空间,学校必须完善数字教育供给体系,包括开设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提供线上课程回放等数字化教学服务。
九派新闻:可以结合贵校的成功经验,聊一聊AI如何赋能教育吗?
宋涛:打造“教师主导+AI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借助教师的数字分身,实时反馈学习数据,结合AI分析结果实施精准教学,突破传统“一刀切”授课的局限。这种依托教育大模型的技术应用,使课堂效率显著提升,让每个学生获得符合自身进度的学习内容,让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成为可能。
班级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们虽然还在延续以班级教学为主的模式,但班级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知识,还必须有成长共同体。因此,我们现在借助人工智能打造了老师、学生的数字分身,可以营造出新的教育场域,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课堂的新样态。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场景化和规模化的应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九派新闻: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宋涛:难点主要在于课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际上给教和学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我们在今年4月投入使用“附小智脑”后,对AI如何真正融入课堂也做出了很大的尝试。比如前不久,在数字音乐课堂上,音乐老师身穿戏服和自己的AI数字分身一起,围绕“贵妃醉酒”等经典戏曲展开学习,让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在数学课上,借助数字人和虚拟地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方向相关的数学知识。
老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上课。图/受访者提供
九派新闻:当人工智能大规模投入教学中时,老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宋涛:对于老师而言,首先要在心态上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更多创新智慧和发展机遇,但AI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意味着老师在课堂上消失了。对于技术的使用,年轻老师相对接受度更高一些,我们以“新带老”的模式鼓励更多的老师采用智慧教学的方法,帮助老师们度过接受新技术的“阵痛期”。
其次是要有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水平。基于我们的实践经验,最有效的实施路径是引导教师主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现在我们就鼓励老师多用,只有在用的时候才能涉及方方面面的操作问题,从而一步步在应用中提升自己的驾驭水平。
最后是总结和反思。并不是所有教学都适合AI来参与,AI更适合承担数据分析等辅助角色,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合理应用AI。如作文批改,AI能提供比老师更全面高效的批改,但讲评仍以老师为主。
九派新闻记者 蔡晓萱
编辑 曾金秋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