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学关键步骤,做题必须“留下痕迹”!一年级就要养成好习惯

文|凝妈悟语

很多家长困惑:看孩子明明掌握了所学知识点,但考试却总是出现各种错误?

其实问题可能出在一个关键环节——做题习惯

听了一堂优秀老师的公开课,得到一个重要信息:满分试卷上都有圈圈、画画、写写的痕迹,思考过程在试卷上一目了然。

观察孩子做题,只要认真圈画重点、写出或画出思路,准确率几乎100%。一旦不假思索,提笔就做,错误率直线上升。

看到过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家长的分享,都对做题时“留下痕迹”这事格外赞赏。

为什么做题必须留下痕迹?

不仅个体实际经验表明做题留下痕迹很有必要,也有非常可靠的理论支持。

1、儿童发展规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6-7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要借助圈画等具体形象和动作支持,才能理解抽象文字描述或数学概念。就像搭积木需要实物,数学学习需要看得见的思考轨迹。

2、国家课标要求: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强调“通过操作、画图等直观手段理解数量关系”。这正好与做题留痕的学习方式完美契合。

3、研究数据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数学教育研究中心调研显示,坚持“做题留痕”的一年级学生,数学期末测评准确率高出15%。就像认字需要注音,数学思维也需要看得见的“脚手架”。

所以,做题留下痕迹的确是值得关注的关键步骤,从一年级起就要养成好习惯。

多种题型标记示范

举例说明几类问题的标注方式,可从中窥得做题留痕对孩子的实质帮助。

一、补砖问题

在已有的砖块中画上斜线,更醒目,数缺少的砖数时就可以轻松排除已有砖数,提升数砖准确率。

如果不进行标注,印刷的线条和铅笔线条颜色接近,就很容易混淆数错。

二、数图形问题

将数过的图形画上斜线,表示已经计数,继续数同一个图形个数、其它图形个数时,就不至于重复或遗漏,更准确。

如果不进行标注,到底数到哪里了?信息混乱,孩子记性再好也容易疏忽。

三、分类问题

将已经归类过的数字、字母或图形用斜线划掉,依次将未划掉的部分归类,很有条理、防止遗漏、节省时间。

如果不进行标注,就出现反复从头到尾看一遍信息的麻烦,在数量庞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弄混。

四、解决问题

用圆圈画出关键信息,比如数字、解决的问题等;如果有多余条件,要用斜线划掉。以便精准把握题目要求,避免使用多余信息。

如果没有圈出关键信息,孩子可能没有做题思路,或者出现用错数字的情况,导致列算式错误。

在不能抽象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要用画图辅助理解。

比如排队问题,用圆圈代表其他学生,用三角形代表目标学生,将对应数量图形按题目要求画成一行,数一数,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如果不画图,孩子就无法理清解题思路,只能蒙一个答案。

五、有算式的各种问题

像比较大小、圈出某个得数的算式、在某个得数后画符号、连线题、连加题等等,都需要在算式下面画横线,写上计算出的数字,再进行下一步,防止因记错得数导致后续步骤错误。

六、填表问题

需要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后,再填写在表格内,解题过程一目了然,准确性极高。即使出错,也能知道错在哪里,方便纠错。

如果不列算式,对孩子来说容易出错,也不能确定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七、找规律问题

要在图中进行圈画,才能找到正确的规律,从而选对答案。

如果不进行圈画,很容易导致找错规律的问题。

八、笔算问题

学习笔算加减法后,常常遇到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进退位计算,需要写竖式计算,才更能保证准确无误。

如果不写竖式,孩子常常忘记进位或退位,结果大相径庭。

如果题目要求在试卷上写竖式,就在规定位置规范写好。

如果题目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就需要在草稿纸上写竖式。在草稿纸上书写一定工整、排列整齐,看起来清晰明了,不会出错。

九、大标题

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要求,才能抓住重点,按要求答题。

很多孩子不读题就做,可能不会做影响做题情绪,可能根据自己的既往经验瞎做,不符合题目要求而出错。

比如下面的题目中,跳绳的人和跑步的人画的是不同符号,要注意区别。

下面题目中,错误原因是填序号,而不是以前的做法打❌号。

下面题目是圈一圈,算一算,不要忘了圈数棒。

下面题目是圈出正确答案,不是在横线上补画图形。

写在最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养成 “做题留痕” 的习惯,容易训练可视化思维,其价值将一直延续到高年级,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标注已做痕迹、圈出关键信息、画线计算、画图、列算式、写竖式等方式,孩子不仅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还能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在孩子日常做题时,引导他们使用这些方法,并给予及时鼓励,帮助孩子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