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教育“五育”创新实践
再添文化新名片!
今年5月
市教育局机关一楼大厅
"创艺空间"焕新布展
我市3所中小学校
美育成果集中亮相
展示昆山教育新时代昆山教育"创艺空间"以"创领未来·艺启成长"为核心理念,以"创"为轴,承载创意表达、科创思维、教学创新的教育探索;以"艺"为脉,贯通艺术审美、美育实践、劳动技艺的育人路径,采用双月主题轮展机制,"一校一主题"展示学校科技、劳动、艺术等领域育人成果,精心呈现集"五育融合、共鉴共享、创意孵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
此次"创艺空间"展陈以"艺术为桥·五育共生"为主题,通过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剪纸创新、昆山市花桥中学的岩彩与扭棒再造和昆山市康桥学校的多元美学与无界艺术,立体呈现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创造性转化。
三校以儿童视角激活非遗基因、用跨学科思维重构技艺传承、美学重构诠释生态教育,生动演绎"五育融合"如何以艺术为纽带,实现文化传承、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育人实践提供鲜活样本。
玉峰实验学校
“剪拙坊”剪纸工作坊
当稚拙剪刀裁出非遗新韵
玉峰实验学校创新美育形式,将千年剪纸技艺转化为儿童美育密码,成立儿童剪纸工坊“剪拙坊”。该工坊以“拙趣即童趣,表现即创意”为核心发展理念。
区别于民间剪纸,儿童用剪纸的手法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没有固定的表现题材,没有统一的表现样式,没有严格的表现手法,造型率真,自然天成,拙趣横生。
剪拙坊强调要用作品表现文化内涵,如校园文化、儿童文化、民俗文化等。展区右侧竖排展陈的一对近2米长卷作品,是在领略顾炎武的名人事迹后,师生共同创作出的《今日顾炎武》系列作品。
作品通过剪纸工艺,塑造淳朴且富有童趣的人物造型,搭配雕刻出的顾炎武先生的名言警句,以及多人共同参与,通过巧手画和刻的顾炎武形象,让孩子在学习剪纸的同时感受人物事迹和精神。
师生历时四年,开创了剪纸牡丹亭、剪歌谣、今日顾炎武等五个创作主题。首部自创动态绘本《剪纸牡丹亭》,将昆曲水袖的飘逸身段凝练为剪纸符号语言,不仅成功出版,同年还斩获市级艺术工作坊一等奖;独创的《窗外》《剪纸阿凡提》等系列剪纸绘本故事,突破传统剪纸题材边界,将校园生活、儿童想象融入镂空艺术,深孩子们的喜爱。
昆山市花桥中学
岩彩壁画艺术工坊
当矿石颜料凝成四季花神
花桥中学始终秉持“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特色优势,不断深化美育实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深度融合,通过双项目联动教学模式,构建起“技艺传承-文化理解-创新表达”的美育链条,精心打造岩彩壁画艺术工坊与“向阳花开”扭棒艺术工坊两大特色美育项目。
岩彩壁画艺术展区,集中呈现岩彩艺术的千年魅力。岩彩作品《十二月》将农历十二个月的雅称、传统色以及每月的花神予以结合进行创作。以天然矿石研磨的朱砂、青金石、孔雀石为墨,通过分层堆色、贴箔洒金等古法工艺,岩彩作品与校园四季景致交相辉映,展现出传统艺术语言与当代审美的创新对话,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开辟新的道路,使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向阳花开”扭棒艺术展区则迸发着蓬勃的创造活力。以扭扭棒为手工基础材料,展品以“十二花神”——梅花、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花、荷花、蜀葵、桂花、菊花、木芙蓉、山茶花、水仙花为创作对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爱花传统以及民间的花神信仰。
昆山康桥学校
跨学科艺术课程
当废弃材料重构未来想象
康桥学校展区化身"再生艺术实验室",聚焦"废弃物美学重生"的教育命题,以"艺术的渗透与蔓延"为主题,汇聚7-9年级学生创作的超现实绘画、手工怪兽雕塑、多元面具及音乐视觉等海报六大类作品,以多元形式诠释艺术的无界生长,该课程不仅是培养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更能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中央展区集中展示“多元的面具”“发现自我”自画像作品内容,学生们利用自然材料表现力及废旧材料改造技法制作面具。在单色素描基础上,借鉴波普艺术语言,运用马克笔为自画像注入视觉张力。
“绿色时尚再设计”服装设计展区。学生通过对衣料的材质与特性进行分析,依据旧衣物原有结构(如牛仔裤裤腿、毛衣袖口)裁剪成目标形状,通过手工缝合、拼贴,最大化利用旧物,减少纺织品垃圾,每件作品保留原衣物的独特纹理,强调“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
该展区展示了学生通过超现实绘画、可穿戴服装等载体,对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议题的哲学思考,从扭曲时空的超现实画作、赋予废弃材料生命的异形雕塑,到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面具剧场、探索身体边界的服装装置,每一件作品都印证了艺术作为跨文化沟通载体的教育价值。
展望未来,衷心期待更多学子以个性创作点亮艺术自觉,更多学校以创新实践丰富展陈空间,也衷心欢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点赞鼓励,让我们携手并进,以五育融合的星火照亮教育创新的浩瀚星空。
【来源:昆山教育发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