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的智慧高教答卷

来源:中国网

“这个化石标本源于哪个地质年代?”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课堂上,学生拍下古生物化石图片,轻触屏幕并输入问题,元古大模型即刻给出专业解答,并推荐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这样的场景,正成为湖北高校智慧教学的日常。

当AI来到荆楚大地,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发生。截至目前,讯飞高教智慧教学应用已走进湖北近百所高校、惠及超百万师生,AI技术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重塑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生态。

课堂数智脉动

“请同学们根据大模型推荐的学习路径,完成对应技能点下的虚拟仿真实训任务。”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的光电课堂上,学生们正在“AI助教”的帮助下,享受“一人一策”的定制化学习指导。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光电专业,通过校企共训的方式构建“光电教育大模型”,不仅推动了“教育链-产业链-技术链”的创新融合,更让千余名学生获得了更加沉浸的学习体验。

大模型赋能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类似的教与学革命也在武汉理工大学上演。学校与科大讯飞共同打造的“材料+”大模型,已为2800余名本科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就像一位既懂材料学,又懂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导师。”材料学院学生如是评价。目前,该大模型已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与此同时,学校与科大讯飞联合实施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1+1+N”行动计划,也正在以“教学管评服”的多场景AI赋能,成为可复制推广的高教数字化转型“武理方案”。

科研中的智能伙伴

AI正从减负增效的“工具”升级为科研创新的“协作者”。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实验室里,博士生李同学正在使用星火科研助手查阅文献。“过去,要研读全球每日新增的近百篇文献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有了它,仅需几分钟就能得到综述报告,实在是太方便了。”依托科大讯飞科技文献大模型,集成果调研、论文研读、学术写作、垂直领域知识服务于一体,星火科研助手成为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

星火科研助手成果调研

拓展学术边界,助力科研攻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科大讯飞联合打造的元古大模型,通过对62万多张古生物化石图片、3000篇地学文献的45万余条地质实体与属性进行训练,构建起千亿参数的“地学知识宇宙”。从化石标本识别到地质文献挖掘,从古生物知识智能问答到地学知识智能搜索,大模型正在深度赋能教学、实践、科研和服务场景,重塑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式

创新下的数字变革”

在荆楚学府的青葱校园,AI的种子已在创新的沃土中深深扎根。借助“小雅”智能教学平台及讯飞高教教学应用工具,华中师范大学构建了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线上、线下全流程的开放式教学生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智学地大”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化教学支持;伴随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虚实融合的教学新环境正在构建,“千里之外”师生共上一堂课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

数字化的“春风”也吹到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园。学校携手科大讯飞打造了富有学科特色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中心,并全面推进“益明计划”,将优质数字化课程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共享。当全链路教育场景在“数字土壤”中深度交融,传统教与学正在焕发新生。

从课堂上的实时交互,到跨时空的学术共研,AI技术正在推动湖北高校教育形态的深层变革。这些变革背后,是百万师生与AI共舞的教育跃迁,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的生动注脚,更是荆楚大地迈向智慧教育高地的坚定决心。

向新而行的教育图景

当古生物化石在大模型中“苏醒”,当光电在虚拟实训时“迸发”,当新型材料在智能推演中“结晶”,当知识海洋被AI梳理“澄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AI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让教育回归‘人的成长’这一本质。”站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潮头,湖北高校正以“敢为人先”的荆楚精神,交出一份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答卷。在这份答卷上,写满了技术赋能下的无限可能:那里有教师因材施教的智慧,有学生自主探究的快乐,更有教育走向个性化、精准化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