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教育领域中,在职老师课外补课这一现象,长期以来犹如一颗毒瘤,饱受社会各界诟病。其负面影响广泛且深远,不仅严重背离了教育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全面育人的初衷,更如一座沉重的大山,无情地压在家长和学生的肩头,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
在众多家长心中,不少在职老师的做法令人心寒。课堂本应是知识传递的神圣殿堂,然而,部分老师却在这个本应纯粹的场所动起了歪心思。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要么故意含糊其辞、一笔带过,要么干脆直接跳过不讲。随后,便在课后通过各种隐晦的方式,暗示学生参加自己私下组织的课外有偿补课活动。
以一位江苏家长的亲身经历为例,他的孩子在某中学就读,班上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极为敷衍。讲解题目时,总是模棱两可,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都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导致孩子听得一头雾水。然而,课后这位老师却频繁在班级群里发布一些所谓 “提高班”“精英班” 的信息,明里暗里引导学生报名参加。据了解,该老师组织的补习班每节课收费高达 200 元。为了孩子的学业,家长尽管内心充满无奈和愤懑,但也只能无奈地咬牙为孩子报名。仅仅一个学期,补课费用就如流水般花去了好几千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开支,给家庭的经济状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职老师的这种课外有偿补课行为,对学生学习压力的加重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在正常的教育理念中,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本应是学生们放松身心、舒展天性,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培养综合素质的宝贵时段。但如今,在课外补课的大环境影响下,学生们却不得不拖着早已在学校学习了一天而疲惫不堪的身躯,急匆匆地奔赴各个课外辅导班。在补习班里,他们又要面对堆积如山的额外学习任务,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强度、高负荷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许多学生的身心都达到了疲惫的极限,不仅身体上出现各种不适,在心理层面上,更是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开始厌恶学习,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从宏观的教育秩序角度来看,这种在职老师课外有偿补课现象的肆意泛滥,如同一场可怕的风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生态。教师的核心职责,本应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全面且公平的教育服务。然而,当部分老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课外有偿补课活动中时,他们必然无法再像以往那样,将全部心思放在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和认真实施上。如此一来,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便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广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一种无形侵害。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极易引发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而言,面对高额的课外补课费用,他们往往只能望而却步。这就导致了这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机会上,远远落后于那些能够参加课外补课的同学,进而在学业发展上逐渐被拉开差距,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面对在职老师课外有偿补课这一顽疾,教育部门并非没有采取行动。多年来,教育部门三令五申,通过出台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法规,明确严禁在职教师从事课外有偿补课活动。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尽管政策的禁令高悬,但这一现象依旧如同野草一般,屡禁不止,甚至在某些地区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教师的师德出现了严重的滑坡。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他们过于追逐经济利益,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抛诸脑后,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另一方面,现行的监管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对违规补课行为的监督和查处过程中,存在着监管漏洞、查处手段有限、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对违规行为的打击效果不佳,无法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使得部分教师心存侥幸,敢于顶风作案。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彻底杜绝这一不良风气,还教育一片清朗的天空,有关部门必须痛下决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长效稳定的监督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监测、在线举报平台等,拓宽监督渠道,鼓励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对违规补课行为的监督举报中来。同时,对于那些经核实确实存在违规从事课外有偿补课行为的教师,要严格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不仅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还要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严格的限制甚至一票否决,让违规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它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职老师课外有偿补课这一不良现象,绝不能任由其继续肆意发展下去。只有坚决、彻底地取缔这一行为,才能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纯净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在此,我们殷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教育领域的难题,让教育回归到其应有的本质状态 。
免责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