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哲《计算机六十年》61:计算机训练班堪比黄埔开创教育新模式

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举办了四期计算机训练班,其作用与成效不输名校。那时的社会词汇不论是身体行为的培育,还是文化科技的传授一律使用“训练”,不光数理逻辑是训练,从无线电报务员到电影技术都一概称之为“训练班”,不知道何时开始才转为“培训”,似乎比训练高出一头。

第三期训练班第三小班,前排中为计算所阎沛霖所长

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举办了四期计算机训练班,其作用与成效不输名校。那时的社会词汇不论是身体行为的培育,还是文化科技的传授一律使用“训练”,不光数理逻辑是训练,从无线电报务员到电影技术都一概称之为“训练班”,不知道何时开始才转为“培训”,似乎比训练高出一头。

第三期训练班第三小班,前排中为计算所阎沛霖所长

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刚刚归国的钱学森和董铁宝讲课。钱学森是控制论的权威专家,董铁宝是当时国内唯一用计算机算过题的学者。

何绍宗说:“第一期训练班是计算所筹备处和清华北大合办,有现成的课堂、食堂、实验室、宿舍。第二期以后都是在位于西苑清代兵营(华北革命大学旧址)三层木楼中开学。”

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先在位于白石桥的西苑大旅社小礼堂上课,加上旁听人员,听课人数多达一二百人,因为讲课资料有限,最后减到七十余人。此时,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正在莫斯科观看大型计算机БЭСМ的资料,他们带去了许多135 胶卷,将图纸拍照再回来晒图,变成训练班的教材。

第二届训练班由哈工大和清华电机系四年级各专业抽调出来的30 人,加上上海交大等校学生组成,开始约70 人,后来因其他任务,剩下40 人左右。

第三届训练班,10 月从西苑迁至北京林学院,借用两栋宿舍和一个食堂授课半年。1959 年4 月,又迁至香山公园别墅。50 年前,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没有商业服务,晚上漆黑一团,新闻全靠电台广播,远离市区准备教学仪器、教材,难度可想而知。

1959年5月1日,学员到八达岭瞻仰詹天佑先生铜像

1953 年,高庆狮从福建漳州一中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100 分、物理97 分,原想毕业后回到中学当数学老师,教书育人。他也被“动员”改行学习计算数学,名列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他回忆说:“我自己是想学纯数学的,但是因为国家需要,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个人想法,就开始了第一次改行。”

施伯乐、仲萃豪也同样改变了专业,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之后,1956年转入北大计算数学专业,同在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后来施伯乐回到复旦数学系、计算机系工作,仲萃豪留在科学院计算所。

回忆起到西苑大旅社“训练班”驻地报到的情形周锡令说:“四个人一间房,房费每天六元,心里觉得这房租好贵呀。那时我的工资才三十几块钱,每月伙食大约十五元。”学员们就在这样贵的客房里学习、工作了整整两年,直到中关村的计算所大楼建好,还是没有独立宿舍,在计算所北楼五层住了好一阵。

出门上课时,学校派车在清华和西苑大旅社之间往返,卡车接送的次数居多。50 年前的气候不似今日暖冬,寒冬季节,车里车外一样冷,寒风呼啸着从车篷缝隙刮进车内,同学们穿上棉猴,包裹严实,还要不停跺脚抗寒。尽管如此,在车内照样谈笑,谁都没有怨言。

学员们用774 厂(北京电子管厂)生产的6П6 双三极电子管安装双稳态触发器,先做常规的脉冲线路,最没有把握的存储元件实验还得等候。学员在听课之余由班组组织自学、讨论。教材欠缺,仅有的资料和计算机图书数量不多,有的还存在差错,学习和理解困难很大。

何锡荣,1953 年入南京大学数学系,1956 年三年级时由学校安排与同学程经霖、潘纯修、姚兆炜一起到北京参加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到京后,他们先住在西郊二里沟教育部招待所,为了节省费用又转到北京大学宿舍,路途远多了。1957 年,训练班结业时,他们都到北大参加了首届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合影,拿到了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何锡荣分到738 厂,曾担任第二设计室主任一职,参与104 电子计算机试制,任运控组长。他一生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多次调动单位,1989 年从天津大学计算机系退休,时任副教授。

第一届训练班学员张杰,自上海交大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分到中科院计算所实验室助阵,参加磁芯试制和测试台制作。

第三届训练班学员达到四百余人,计算机分为六个小班,计算数学分为四个小班,组织和教学困难很大,学员热情依然不减,计算数学训练班的俞咸宜就是由慈云桂教授送到计算所的。

第三届计算数学班学员赵广琴是北京工业学院派出的教师,他们小组集体上机时,发现苏联教材《程序设计基础》书中一个标准程序的错误,大家讨论、核对清楚,修改程序的工作量很大,花费了半个月才在机器上通过。

与赵广琴同一个小组的学员还有王茀留、张毅、王图坤、王仁由、王云、张育泉、徐元章、常善豪、康金章、卢中英、黄永生、何在炎、李书嵋、魏玉兰。

训练班三届学员赴八达岭长城游览,赵广琴(女)

第三届计算数学班的学员林勋准是中山大学数学系派出的,广东揭阳人,从训练班返回学校后,建立计算机科研实验室。1963 年,他的“晶体管瞬态特性理论模型”一文,被列入《第三次全国电子计算机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71 年,他到安徽无线电厂技术科工作。1974 年,电子部科技司副司长郭平欣在国外学术会议上得到两页8008 微型处理器资料,回国给了清华大学。林勋准说,他与清华电子系主任王继中曾一起向郭平欣申请研制微型处理器。

林勋准为工厂争取到参加微机研制的机会,联合小组从集成电路着手,在合肥奋力装配好一台微机。1977 年4 月23 日,演示成功,通过鉴定,宣告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诞生,还在合肥稻香楼举行庆功宴,无线电厂更名“安徽计算机厂”。在1978 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命名DJS-050 的微机获得国家重大成果奖。

安徽无线电厂因成功研制微机更名安徽计算机厂

当时计算机只是一个普通的新技术,谁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发展规模,但是,中国的第一批计算机人就是在这样困难重重的境地中,从零开始一天天地成长起来的。

徐祖哲;男,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江西贵溪。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学者,原邮电部邮政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1964年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毕业。1985年参加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创建,一直兼任协会秘书长工作,2001年后专职从事秘书长工作。编辑、著述1000万余字,首部专著《信息跨越》2001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