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南京小学生变身“科学家”走进南大做实验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左一朋 记者 于露/文 王玉秋晨/摄)3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四年级的20多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南京大学化学与新材料科普教育基地,变身小小“科学家”参与科普实验,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 孩子们身穿白大褂,戴上护目镜、手套,变身“小小科学家”

活动伊始,学生们在基地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化学与新材料科普展览。展览中,各种化学现象和新材料应用案例生动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新材料的发展前景,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随后,孩子们身穿白大褂,戴上护目镜、手套,变身小小“科学家”,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高卫及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了科普实验活动。本次实验的主题是比较不同水果、蔬菜和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孩子们分成小组,亲手操作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高卫老师有趣又详细的讲解下,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

△ 四(1)班的杭子睿(右1)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实验器材、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科学思维方法。

△ 杨李静怡(左二)

“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实验非常有趣,也很有意义,让我明白了一些化学原理”,四(1)班的杭子睿说,他还记录了一些问题回去研究。参与实验,四(4)班的杨李静怡很兴奋,“我还参观了实验室,看到了一些光学仪器,觉得非常很神奇,光学很神秘,有紫外线、红外线,我想以后从事相关的研究。”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副校长徐斌(左二)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副校长徐斌表示,“为了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学校以'培育新时代爱的互联者'为育人目标,整体建构了'科学+'课程体系,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利用课后服务十五分钟教育圈等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和实践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许多学习和实践机会,带领学生们在丰富的项目体验中领略科技魅力,让同学们走近科学爱上动手,喜欢探究。”

据了解,学校也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十五分钟教育圈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