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费再次涨价,该不该涨?教育公平是否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远

高考结束了,在大家都在讨论分数的时候,高校的另一则新闻也引起了热议,那就是大学学费又涨了。

包括上海吉林四川等多省高校纷纷上调大学新生学费。

比如,上海拟从2023年秋季学年起,将公办高校专科平均学费标准由5420元/学年调整为7215元/学年,涨幅约33%,也就是说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每年要多支出约1795元。而本科类学校的文理科涨幅也达到了30%-54%。

这样的涨幅,放在当前经济环境变差,普通老百姓钱包都缩水的当下,想要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真是不仅要考得进,更要上得起,民众真是越来越难了。

当然,大学学费之所以普涨,根本问题还是财政没钱了,根据教育部的预算报告,2023年,高等教育预算支出预计比上年下降3.7%,数额上,将比去年少40亿人民币。

作为一个公办学校占多数的国家,中国长期以来,大学学费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的低位,这与国家经济发展,政府财政能力不断增强也是息息相关的。

尤其是前些年,房地产发展强劲,楼市昂扬向上,通过土地财政,政府积累了丰厚的家底,尤其是大学扎堆的中心城市,同样也能吃到城市化红利,因此能够负担的起对众多高校的财政补贴

但从去年开始,情况急转直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不行了,地方财政收入立马垮了一大半。光看2022年上半年数据,只有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江西五个省份实现财政收入正增长,其余二十六个省市均为负增长。

另一方面,为了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为了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政府还在不断给小微企业减税退税,给个人减免个人所得税,再加上地方政府本身还欠着60多万亿的地方债没还,每年光利息就要支出一大笔费用。

现在公务员都在降薪,未来包括医生、教师、公务员等这些铁饭碗的日子恐怕更难,所以高校如果还想运转,光靠政府补贴是不行了,得自救。

第二个原因,中国高校的边际产出实在太低了,由于大学扩招,这些年高考录取人数都在1000万左右,如果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18岁人口总共也就1600多万,也就是说近60%的人都上了大学。

这些天之骄子毕业之后,目标都是要奔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外企去当金领的,让他们去工厂当蓝领,估计没几个人愿意。但问题是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当前情况下最缺的还是产业工人。

另一方面,有多少学生在大学里是认真学了四年,或者只是在一个叫大学的群租房里吃喝玩乐了四年,然后出来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宁愿待业失业也不愿转型成为产业工人?

当下的结构性失业与经济下行有关,但何尝不是低教育产出造成的?普遍的学历提升,普惠式的维持高等教育福利已经不可维系,否则就是对所有纳税人的不公平,也会造成社会隐患,所以大学学费有必要涨。

但事情总有两面性,大学学费上涨有必要,但是不能由此就剥夺普通人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彻底阻断那些来自社会底层孩子的向学之心。

对他们而言,通过大学实现阶级跨越也许是一条唯一的出路,也是能保证相对公平的出路。

如果因为学费被阻断了,那么中国的阶层固化只会越发明显,贫富差距只会进一步拉大,长期来看,更容易引发社会动乱。

有人说大学不是有奖学金不是有助学贷款吗?依靠这些,贫寒子弟也能完成学业呀。但关键是我们给自己国民的太少,条件也太苛刻了。

与动辄给外国留学生10万一年的补助相比,我们对“外国友人”不仅入学门槛低,而且还补助丰厚。但我们得想明白一个问题,愿意留在国内帮助国家发展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一面喊着财政没钱,一面还在维持留学生的高待遇苦自己的国民,有没有这个必要?

其次,大学学费可以涨,但是大学的费用开支也应该透明,这点国内高校几乎都是暗箱操作,财政拨款的钱花在哪,怎么花,根本没有一本向社会公开的明细账。

此外近些年曝出的各种师德堕落也让人堪忧,不管学生进来采用何种方式读书,那么既然高校想在学费上走市场化道路,那么学生花了钱,就应该给予相应的高质量教育,但有多少高校做到了先教书育人,后埋头功利?

如果不是,那么谁来给普通民众这个教育公平?如果给不了普通人应有质量的教育,那么大学学费涨价的依据又在哪里?

还是那句话,大学学费可以涨,但是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国民素质,更好的为国家发展服务,有钱读书,可以随意,没钱读书,国家应该想办法让他们读得起书,毕竟未来的发展,尤其在高科技、军工、航天等领域,我们可能依赖的就是后者。

教育是为了启迪心智,但教育也是创造一个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别让学费把这个通道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