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的建议,并不平等地适用于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

每每高考填报志愿之时,都会把张雪峰推上风口浪尖。

甚至在今天,他的热度可以和“顶流”蔡徐坤相媲美。

肉眼可得,在网络上支持张雪峰的人不在少数。


01



肯定一点,正是大家所谓的:

他给普通家庭的考生带去了最实用的建议。

哪些属于普通家庭的考生,就是大家口中的小镇做题家

可能有人觉得“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不太准确,因为印象中小镇做题家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考生,其实不然。

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中考,已经将一半的学生推向了“职业高中”,能读上普通高中的已经算是同龄人中相对比较出色的了。

上了普通高中的这一批人,在高中阶段又会经历一波“辍学潮”,一小部分人走向了单招,这一部分将来的出路也是“职业院校”,去学一门手艺。

所以,剩下的,那部分参加高考的足以被称为“小镇做题家”。

这些小镇做题家呢,来自不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信息闭塞。

给大家举个例子。

现在大家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男主女主去参加什么数学竞赛、物理竞赛,还有自主招生考试和夏令营、冬令营。

在我的高中阶段对这些东西毫无概念,我所在的高中压根没有人能够去参加这些项目,或者说,我们没有渠道去获取相关的信息。

甚至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走艺术也是被不齿的一件事,但那个时候恰恰是艺术类考生可以用相对低的分数上好学校的时候。

(没有说学艺术不好的意思,艺术生从来不是捷径,只是看起来像捷径而已,但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有天赋的人。)

张雪峰,恰恰是为像我当年一样的高中生服务。

接下来再说,什么是“最实用的建议”?

通俗来说,就是好就业,能赚到钱。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这一点就是将张雪峰推向“流量”高峰的关键要素。


02


不得不说 ,张雪峰老师确实有着毒辣的眼光。

就拿他说的,“师范类专业不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来举例。

在我的IP地,几乎所有女孩子,从小被灌输的观点就是“当老师好,工作体面,有寒暑假,好找对象”。

但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出生率下降,教师成为了一个相对饱和的职业,考编的难度相当高,没有个研究生学历想要考上差不多的中小学编制很难。

附图一张,这是昨天,我舍友给我发了东北地区某中学招老师的条件,要博士。



教育学考研有多卷呢?满分400,没有380/390都没有学上,二区的学科教学调剂都要370分以上。

这时很多人可能想反驳我了,其他专业更难。

或许吧。

比如被张雪峰老师推向风口浪尖的打晕都不能报的专业——新闻学。

作为一个曾经的新传人,先给新传类专业正个名。

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

新闻学或者说整个新闻传播大类它和所有的人文社科专业一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而是这种思维方式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起码这种思维方式对我本人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虽然赚不赚得到钱不好说。)

为什么说新传类现在不受欢迎呢,其实就是大众传媒“革新”的结果。

简而言之,新媒体、自媒体太多了,而且门槛较低。

但大家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门槛低的行业,也是一个竞争力强、很难做出成绩的行业,这或许也是张雪峰觉得新闻学不好的原因吧。

但我觉得也不是说所有人都不能学新闻,虽然现在新闻理想很难实现,但确实,在这个行业内还有很多有良心、专注于做深度报道的媒体人。

不过,想要做有价值的社会新闻确实有极高的门槛。

大家可以看一下人民日报或者自己所在省份的官方媒体的招聘条件,大多都会要求是硕士以上。

而且,新闻传播类是在文学大类下边的,考研的国家线向来是最高的,只是英语单科就能卡掉相当一部分人。

从张雪峰对于教育学和新闻学这两个专业的建议来说,观点是比较犀利的,不过也说出了部分客观事实。


03


其实,所有的专业都是有利有弊,没有绝对好也没有绝对差的专业。

就算是张老师极力推崇的法学。

法学,在很多人眼中,是人文社科类中最具有专业壁垒的专业。

但在我看来呢,这也是个和师范类一样是个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专业。

那我的母校,某某政法高校,举例。

我们学校每年有四五千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到工作工资不高的大有人在。

这不得不说我的一个学长,本科毕业后去了上海一家全国前十的律所,拿着月薪5000的实习工资,最后熬不住考了个硕士。

本科毕业去高级律所实习已经算是比较出色的了,但为什么这么惨呢?

这就是初入律师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没有案源。

现在大多数的律所的都是合伙人制,授薪律师一个律所总共没有几个,或者说实习律师就够了。

先说一下啥叫“实习律师”,就是你要通过一个考试,它叫法考,这个证其实是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考出来的证书叫“法律职业资格证”。

有了这个证就能当律师给人打官司了吗?

当然不是。

还要在律所实习一年,才能拿到律师执业证,到这个时候才能独立办案。

其实律师这行道道挺多的,就是一般的律所接不到什么大案子,一般就是民事案件,以交通肇事这种较多,刑事案件较少,企业纠纷也很少。

说白了,可能也赚不到什么大钱。

当然了,我了解的并不全面,因为我的同学里还没有做到法律界大牛的。等他们成为业界大亨的时候我再来补充。

张老师推荐法学专业的另一个原因是“便于”考公。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伪命题。

我们可以看看身边,有多少普通家庭的学生花着高额的培训费,毕业之后不就业脱产考公。

能考上的本身就是极少数,应届考上的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呢,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大概就是,张老师在给学生推荐专业的时候假定了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学生会在这个专业有所建树,不管是当律师也好、考公务员也好,前提是你有能力去做这些。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建议并不平等地适合每一个人。


04


还有一点,张老师的建议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什么叫个体差异?简单来说,就是考生本人的个性。

比如说,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去当律师。

比如说,性格太急躁和性格太温柔的都不适合当老师。

比如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体制内的工作。

而我认为,这是在择业中最重要的一点。

个性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前途,

如果说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去做销售,他大概率什么都卖不出去,他会在这个岗位上非常挫败。

现代社会,抑郁症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过得都不快乐。

在这个时代,有这么一愿意为考生“指点迷津”的人,的确难得。

但真的,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选择专业是一辈子的事情,做出选择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