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一篇题为《大学专业分流:绩点竞争下的另一群“高三生”》的文章,引发了人们对“大学专业大类招生”产生的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人们不禁质疑:难道经大类招生升入大学后,不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吗?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将若干相近学科专业组合招生,经大类招生进入高校的大学生第一或第二学年通常接受通识教育,之后依据志愿,以及高考、大学学业、结合素质成绩等分数,通过分流进入到专业教育中去。
至2020年,我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114所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占总数的83.2%。但是随着大类招生的普及,新的问题也正在浮现。
媒体采访了几名经大类招生进入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遭遇似乎刷新了我们对“大类招生”的新认知。
张映雪同学2021年考入华东某985高校法学大类专业,她一心想读法学专业,然而专业分流排名结果出来,学院近300人,她的成绩排在了200名左右,这样糟糕的成绩让她与心心念念的法学专业无缘,更糟糕的是被分流到相对冷门的行政管理专业。这完全打乱了她的人生规划。她此时才恍然意识到学校大类招生模式可能是将一个热门专业和一个冷门专业打包入在一个大类里,大一后再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
同样是2021年考入广东某985高校“经济学大类”的钟灵同学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她最初填报志愿最向往该校金融专业,她本以为自己高考分数高,大一后会按高考成绩分流到金融专业,然而大一绩点不高的她最终只能被分流到国际金融学院。
没有读此篇报道之前,我们都以为“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分流,是根据大学生的意愿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深造。然而事实却是:大学生要想上相类大类专业中的热门专业就要在大一“卷”绩点。
所谓的大一“绩点”,也就是学生在大一期间的学习成绩。因为大二的专业分流要看大一的学业成绩,这就使得大一新生不得不像高三生那样拼命刷高分。
大一学生千方百计刷高分,其大类招生的弊端也因此显现:
一方面:大一学生为了刷高分,对大一每门课程的作业都追求尽善尽美,俨然回到高三时代。
另一方面:大一学生选课,扎堆抢选那些给分好的课或者选那些愿意给高分的老师。
另外,卷不动通识课成绩,学生就卷志愿者时长。原来学院规定一学期只要完成10小时志愿服务即可,然而有个同学的志愿服务时长竟高达200小时。
这一切似乎已经令大学学习方向以及选专业的初衷变了味。
事实上,大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通识教育,便利学生专业选择。而如今看来某些高校竟将其演变成了又一次“内卷”式的应试竞争。再加上大一通识教育成绩并不能判断出学生未来学习某门专业的潜质,因此这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决定学生分流专业方向的方法显然违背了大类招生的初衷,也让一些学生因此寒了心,失了学习兴趣。
对于澎湃新闻采访的张映雪同学来说,她心心念念的是法学专业,最终却被分流到行政管理专业,如果张同学对该专业不感兴趣,那么她学习起来不仅备受煎熬,也有可能让她的整个人生受到重创,从而失去了到985高校深造成才的意义。
总之,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相关专业,可以在对各专业有了一定了解后做出更适合个人发展的选择。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目的应当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而不是为了将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打包在一起,轻松获得冷门专业的招生数。这种为了学校局部利益而损伤学生教育成长利益的问题要坚决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