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85年的通识课,读了它,才懂什么是文化的底气


火了85年的通识课,读了它,才懂什么是文化的底气。

有这样一所大学被誉为“中国教育史的珠穆朗玛峰”,没有一座高楼,却人才辈出,短短8年零11个月,就培育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名家。

杨振宁黄昆邓稼先许渊冲、何兆武、汪曾祺,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奠基人和文化领路人,都在这里留下了求学身影以及精彩故事……

这所大学,便是西南联大



我们不免好奇,这所临时组建的学校,为何能培养出如此多人才?时任西南联大校长的梅贻琦说过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或许是答案。

当时,西南联大集聚了中国尤为顶尖的“教授天团”,陈寅恪钱穆傅斯年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钱锺书刘文典金岳霖……正是大师们的耕耘,才有了西南联大的传说。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 / 《西南联大》纪录片


此番,出版史上初次联合收录15位西南联大教授的文章和课堂讲义,为国人再现西南联大的7门通识课,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读了它们,才知道什么叫中国文化的底气。





|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1937年,抗战爆发,山河破碎。中国三大学府:清华北大南开,全部南迁至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举,不仅保存中华文脉,还培养出大批优秀学子,为后来中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迁徙路线 / 《西南联大》纪录片


虽然房屋简陋、硬件艰苦,但西南联大的师资水平,却是难以企及的。据统计,1941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授中,90%以上都有留学经历。他们既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又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



■ 历史类有:

“三百年来学问第一人”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一代宗师、《国学概论》作者钱穆

历史学家、《中国史纲》作者张荫麟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殷墟发掘推动者傅斯年


左:陈寅恪 右:傅斯年


哲学有:

国学大师、《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

哲学家、佛学家汤用彤

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



■ 文学类有:

文学大师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

《围城》作者钱锺书

庄子研究第一人”刘文典


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


这些声名显赫的教授,不仅要教学生中国文学、诗歌,讲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还要讲物理、化学、外语、体育……中西合璧,兼容并蓄。

短短8年零11个月,西南联大就培育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名家……

以至于,后人评价说:“讲台上,人人都是大师;讲台下,都是未来的大师!”



| 通识教育,人生的格局,文化的底气。

西南联大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所有学生都要接受通识教育。熟识历史,察觉往来,了解中国历史脉络;读哲学、文学,认知人生的精髓;读国学、诗词,领悟本民族身上流淌的基因。

上至国家的历史文化,下至人文精神、哲学与人生,全部打通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辨分析的能力,以及生而为人的视野格局。如此,学生以后才会触类旁通、厚积薄发。



教授们也从来不会让大家机械学习,而是有着自由、包容、豁达的心态。

闻一多曾要求学生晚上七点集合上课,只因为晚上的景象特别符合他要讲的内容。教科书里的杜甫,满脸苦大仇深,忧国忧民。但闻一多却会讲他的另一面:杜甫亦自有他的世界,亦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罗庸讲课“不带片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连注释都能背出来。当然,这不仅是因为他记忆力超群,也因他的藏书和讲义在一场火灾中被烧得干干净净。罗庸讲课声音洪亮,声调丰富,人送外号“罗叫天”,意思是:只要罗庸讲诗词,老天爷都忍不住要听的。

陈寅恪讲国史,就连其他教授都会来蹭课。国学大师吴宓堂堂必到、风雨无阻。同行的还有朱自清、季羡林……学生都称为陈寅恪叫“太老师”、“教授的教授”。



正是有这些通识课,学子才知道:读一首诗,不只是弄懂它的意思,而是读懂诗人的本心;学一段历史,不止是记住时间、地点、事件,而是通晓当时朝代背景下的来龙去脉。读书,不止是读书,更是读人、读事、读时代的磅礴。

汪曾祺曾说过:“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杨振宁也回忆说:“它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 15位大师,7门通识课,印量突破100万册。

传道授业不绝,中国文化不绝。大师虽已远去,庆幸的是他们大部分的教课讲义保留下来,成为这一本本珍贵书籍。

这套书将西南联大的精华搬到纸上,全7册通识课,收录了西南联大15位顶尖教授讲义和文章,再现了85年前的教育风范。筛选100多种底本,精心编校3年,完整收录文、史、哲课程讲义,如天上北斗七星,在长夜里引领中华文脉的延续。



罗庸隋唐五代文学、雷海宗讲中国古代外交,陈寅恪唐代政治制度,朱自清讲唐诗宋词,到冯友兰汉代儒学、清代思想……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学习,短短几页,胜读十本闲书。



如此格局,它曾被央视两次重点推荐,单本豆瓣评分高达9.3,印量突破100万册,国学爱好者不可不入。



同时,每本书前面还展示多幅西南联大老照片,让读者走进西南联大的校园,任心潮澎湃,余味无穷。扉页平铺开是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介绍西南联大建校始末。



珍贵的藏书票,精美的入学证,满满皆是情怀。还有西南联大部分老师的名录,轻轻抚摸名家之名,与先贤的距离,也渐渐拉近。

赠送帆布袋,简约、时尚,兼具怀旧质感,方便您收藏或者送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看《西南联大通识课》,回望传统文化,强大的自信油然而生。文化,永远都是中国人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