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只“归雁”!出生于2001年,华东师大毕业生回家乡从教

在大二那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转入孟宪承书院,成了一名公费师范生。

大四求职时,本可以争取去到更好的省会城市从教,但我还是选择自己家乡的县级高中。因为家乡更需要我。

我叫王兵兵,生于2001年。我相信,需要我的地方,就有更大的舞台。

从转师范专业到回乡从教

我的家乡是位于甘肃省中部的平凉市静宁县,县城虽然近几年来有所发展,但较其他省会城市和一二线城市而言还是比较缓慢。回母校或回家乡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但我选择回家乡工作可以说是义无反顾的。

2018年高考后,我报考的都是师范院校,但批次误填报为本科一批被物理学非师范录取,而公费师范属本科提前批。

因此,2018-2020学年我在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菁英班就读,菁英班偏重科研培养,当时我一方面对菁英班的课程规划以及科研类课程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对师范的了解不足,迟迟未转师范。

到了大二学年末,我思考来思考去,再加之父母一直期望我做教师,最终在大二下学期转为师范生。

我觉得,我的选择很正确,非常有意义。

大三下学期实习期间,我在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实习。有一个国庆假期,我们8名实习生都回了一趟各自的家乡。在假期的第二天,我出去散步,走到了母校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的周围。

望着熟悉校园,回忆涌现在脑海。

那会儿,兰州迟迟未能开启招聘。我就想,母校虽处于小小的县城中,但学校的历史悠久,环境也很优美,最重要的是,它贮存着我高中三年的时光。

我若回到在母校工作,那应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于是,我决定去找校长面谈,母校老师们的急切挽留和欢迎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试讲后,校长还点评了我的课,有些话我至今难忘:“我们非常欢迎优秀的一中学子回来,物理老师很紧缺,你回来后一中就又添了一员大将!”

之后,我再也没有想过去兰州应聘了。

我就是那只“归雁”

可能我从高三开始就已经萌发了返乡从教的念头,当时我高中母校的一名高分考入清华的学长回母校宣讲,他大学选择的专业是能源与环境工程,原因是他非常关心家乡的生态环境和能源短缺问题。

那次宣讲对鼓舞我远大的理想是多么重要。

学长多次利用假期回到母校支教讲课。于是,我决定高考后填报师范高校,并有幸成为了华东师大人。

四年里,我谨记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我保持高中的习惯,一直待在图书馆到10点闭馆。其间,我还多次参加科研竞赛。因为只有学高才能为师,只有“求实创造”才能“为人师表”。大学里,我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等各种荣誉。

在去年,我看到家乡启动了“归雁工程”,旨在鼓励和呼吁在外游子能回乡发光发热、回乡创业,为故乡作出贡献,展现自己的智慧。既然要为故乡增光,讲好家乡的故事,就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大学生行动起来。

我愿意将青春挥洒在家乡的基础教育事业。9月前的这个暑假,我将在完成入职手续的基础上,对新学期高一物理的教学设计做仔细整理,期待尽早融入教学工作,遇见我的第一批学生。

来源|青年报

记者|刘昕璐

编辑 | 吴潇岚

620位学者屏中论道!华东师大主办国际中国哲学大会,首日直播观看数逾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