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下称“水果湖二小”)向全球嘉宾分享其在AI教育领域的实践。目前,学校自主研发了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智能体“小水滴”“数字泥塑”课程广受关注。
校长王桢告诉九派新闻记者,孩子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很快就能接受新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教孩子正确使用科技,并且保护好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7年前已将AI确立为发展重点,根据学生年龄设置AI课程
5月13日,记者走进水果湖二小的人工智能教室看到,五年级的学生们正以6人一组的形式,研究交通信号灯系统的运行原理。
孩子们需要自己操作电脑,连接课程工具包中的各类模块,通过观察行人数量、车辆数量和红灯时长,来推断这一系统运行的规律。

孩子们上课中。图/九派新闻记者 阳丹
早在2018年,水果湖二小便将人工智能确立为学校发展重点,并制定了“以人工智能带动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
教室里的孙益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根据学生年龄设置了不同类型的AI课程实验。低年级学生注重数字体验,比如在线购物、模拟网络诈骗等场景。随着年级升高,会逐渐接触到数据的编码和系统的模拟,最高难度是数字智联项目,例如数字家居、倒车雷达设计等综合性工程项目。
除了AI项目体验,学校还构建了以STEM课程为核心的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涵盖基础通识、AI思维与伦理、创意应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四大模块,在三至六年级开设AI课程并组建社团,形成人工智能普及课、人工智能社团、人工智能竞赛三级培养机制。
此外,智能体“小水滴”融入语数英课堂,VR技术与传统陶艺结合,构成“数字泥塑”课程,这些都表明,人工智能走进了更多常规课堂。
“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理念,每一位老师都是人工智能老师。”孙益举例说,DeepSeek推出之后,老师们迅速学习,两个星期内就将其带到课堂上教给孩子们。
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孩子们的人工智能应用意识很强,使用豆包、Kimi、DeepSeek等工具都很熟练。

孩子通过VR体验陶艺拉坯。图/九派新闻记者 阳丹
【2】校长:与AI共同成长,保护好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老师还是仅靠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去教学,是满足不了未来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王桢说,现在学校每个老师都在使用AI,哪怕是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也会积极学习,跟上潮流。
从结果上看,孩子们接受新兴事物的速度的确非常快。如今,他们早已学会在写作业、写作文、做黑板报、制作电子书等环节上寻求AI的帮助。但是王桢认为,越是这样,越需要教会孩子们在哪些环节使用AI,怎样科学合理地使用AI,而不是用它偷懒。
王桢介绍,学校的人工智能教材是在中央电教馆教材基础上,经过改造创编积累而成的课程资源包。近年来,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更注重思维培养、技术伦理和创意应用。
孙益老师也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有温度,不能只教技术。曾有学生说想做一个老年人专用的防摔倒眼镜,让他深受触动。他感受到,孩子们不仅关注技术,也在关注人和生命。
“AI不能代替原创,也不能取代人类的创造力。”王桢强调,在AI时代,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保护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最重要的。要让孩子敢于点亮思维的火花,然后再借助各种工具,把自己的想象变成现实。
九派新闻记者 阳丹
编辑 曾金秋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