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广州中小学开学。过去的这个假期,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人工智能)震撼了很多人,引发了更多普通人对于“ai这么强大我怎么办”的思考。广州知名中学的校长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们在开学典礼上给出了答案。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
校长姚训琪:
习得自律、崇尚自主
deepseek震惊世界的背后,是自律的坚守、自主的探索,突破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来的。
自律,是通往成功的基石;自主,是实现梦想的翅膀。在新学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是培养时间管理的习惯。不要小看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及时复习和预习的简单小事,它们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ai时代,机器会解所有的题,甚至比人解得更好更准确。但独立思考才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开端,是真正创新的源泉。
三是培养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新学期,希望同学们都能认真思考自己的目标,制定一份合理的生涯规划,绘制一幅清晰的未来蓝图。
广东广雅中学校长龙国华:
构建高效思维、持续进化
deep seek给学习带来三点启发:
一是要深度思考,挖掘知识本质。真正高质量的学习,就是让知识在大脑中沉淀,深入思考,不断追问。
二是要优化方法,构建高效思维。青年学子提升学习“算力”,则在于方法优化:学习要像模型训练那样聚焦核心,优先攻克学科主干脉络;思考要像ai融合多领域数据那样跨界联结,将文理知识交叉思考,形成系统思维;方法要像模型迭代升级那样,定期复盘错题与困惑,实现动态更新与领悟理解。
三是要终身学习,实现持续进化。
人生的格局,也恰似ai模型的“底层架构”,它告诉我们,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既不固步自封,又要学会与人分享,越自信,越开放;越开放,越成功。
广州市执信中学党委书记陈民:
永葆好奇,寻找热爱
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几乎无所不能的时代,我们当下按部就班的学习还有意义吗?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也在思考:未来还需要教师吗?如果需要,教师的工作是什么,需要具备什么?
既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以做到这么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还需要背诵古诗、解数学题、写作文吗?我想告诉大家:科技越是发达,我们越是要把自己塑造成不可替代独特的人。我们真正可贵的不是手快、会算数、能背诗,而是会哭会笑、敢犯错、能共情、敢异想天开。就像有了计算器后,人类反而更珍惜“数学思维”而不是“算数速度”。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有判断力的人,精神丰盈自由的人。
作为中学生,该何去何从?我想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拥抱科技,但不要被科技所奴役。
第二,保持好奇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竞争力。
第三,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全力以赴。因为只有热爱,才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只有热爱,才能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意义。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欧卫国:
在自己的天赋上做到最好
deep seek源于梁文峰和他的团队站到技术的前沿。我们如何才能走上科创的道路呢?
也许还有同学记得,我们上一年的科技节中,就包含了宇树科技机器人的展示项目。
在我们的同学群体中,也有这样一批在科创路上不断攀登,并已崭露头角的同学。比如,学生组建的“生命方舟”项目团队,今年斩获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中学最高奖。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年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中,特别强调了要面向中小学实施“沃土计划”,面向高中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实施“脱颖计划”,希望同学们保持热爱,锻造长板,在自己的天赋上做到最好。就像电影中哪吒所说的,“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每个人前进的动力,都会汇聚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滚滚洪流。
广州市第六中学党委书记刘建祥:
责任是抵御虚无的锚点
在人工智能重构知识体系的今天,在价值观多元碰撞的时代,我想,唯有责任意识方能成为抵御虚无的锚点。
当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元宇宙模糊虚实边界,我们更需追问:在技术狂飙的时代,责任将栖身何处?答案或许藏在中国古代农人的智慧中——他们懂得麦苗需要九十九道工序才能成熟,懂得土地不会辜负深耕者的虔诚!请大家相信,责任不是成本的累加,而是价值的重构;而且责任从不在新旧之间站队,而是让每个时代的技术成为滋养人性的沃土。希望大家以“日拱一卒”的坚持,夯实责任之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突破责任之界;以“家国天下”的胸怀,升华责任之境。不止于独善其身,更愿兼济天下,“让世界因我而不同”。
文| 记者 蒋隽 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