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2022年8月,浙江宁波开启“组团式”教育帮扶凉山行动。龙年春节前夕,首批支教教师帮扶已满一年半,他们返回宁波。回程那天,宁波市咸祥中学化学老师谢梦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她支教的最后一个晚自习上,同学们集体起立合唱《别知己》送别自己的视频,师生间含泪告别的画面感动了很多人。
“先立业,后成家”,完成支教任务、从大凉山归来的谢老师也将和等待了她一年半的爱人完成婚礼。
02
就像那一列列翻山越岭的复兴号,把山外的世界带给孩子们,帮孩子们走出大山——这是谢梦淋初到越西中学时内心的笃定。
谢梦淋去支教的2022年,四川省第一年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当地老师对教材并不熟悉,所以谢梦淋等支教老师第一年全部留在高一,帮助当地老师更多地了解新教材怎么编排与落实。

△浙川山海情,甬凉一家亲
在越西中学,谢梦淋凭借过去七年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将化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为孩子们打牢知识基础。她在黑板上记录下一个个化学方程式,作业本上留下一道道批改痕迹,从学习到生活,谢梦淋不断发现孩子们的闪光之处,完成这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

△谢梦淋被评为帮扶先进个人
一年半的支教时间过得飞快。2024年1月15日,在最后一节晚自习上,谢梦淋将祝福写在卡片上,送到全班60多名同学手里。
谢梦淋:有一些告别不是再见,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有同学可能会为了再见我一面,就走出这个大山,来到宁波,来到浙江。我只要在那边静静等待你们通知我“老师,我来了”就可以。
然而让谢梦淋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给她唱了一首《别知己》,因为前一天学生们已经为她举办过欢送会了。学生们对她说,“你就坐在教室中间不要动,看节目就好了”。

△欢送会上,同学们为谢老师表演民族歌舞。
在孩子们的认知里,“凉山的送别,是需要欢歌热舞的”。同学们念着自己写的诗歌,用“送客歌”“留客歌”和各种民族舞蹈,为谢梦淋献上一场专属文艺汇演。
演出中间,同学们还换上了彝族服饰。这还是谢梦淋第一次见到全班同学都穿上民族服装,“感觉太震撼了,彝族服饰的胸前有一条英雄带,他们并不是所有场合都会佩戴,但当时他们全都戴着。”学生们也给谢梦淋准备了一条英雄带,谢梦淋说这个带子通常是给男孩子戴的,但学生们表示,“没事的,这是给英雄戴的”。

△欢送会后,谢梦淋和高二(2)班的同学们穿着民族服饰合影。

△欢送会后,谢梦淋和高二(2)班的同学们穿着民族服饰合影。
03
支教时感受到的彝族风土人情无疑在谢梦淋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身在千里之外的朱璐威也被这份真诚和热忱深深感染。
谢梦淋和朱璐威在彝族年那一天,2023年11月20日,飞回宁波领了结婚证。
谢梦淋坦言,身在30岁的年纪,如果没有她的爱人,她没有底气出门。如果有了孩子,也许也不会出门。因而,这段支教经历对谢梦淋来说十分宝贵。

△谢梦淋在领证“官宣”的朋友圈里发了一句彝语,在彝族新年时,彝族人常用“库史木萨,孜莫格尼”来表达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意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知识的传递,爱人的挂念,皆不以山海为远。“先立业,后成家”,谢梦淋要开启一段人生新旅程了。
谢梦淋说“立业”并不代表教书生涯的结束,这是一份愿景,就像去做了一件很想去做的事情。在凉山的这段日子很幸福,带她见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和事。
朱璐威表示自己也要慢慢努力,把“成家”放在前面,让这个家更充实、更圆满。

△家中长辈为新婚的夫妻俩准备的字画(记者韩雪莹 摄)
今年春节是这对新婚小两口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团聚。正月十六,他们将在宁波举办一场温馨的婚礼。仪式前的这些天,俩人正忙着采买婚庆用品,忙里偷闲时,炸一份外酥里糯的苔菜年糕,朱璐威夹上一块,吹去年糕表面的热气,塞进爱人的嘴里,这是 “准一家三口”平凡生活里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在宁波,过年吃年糕寓意“新年高升”。(记者韩雪莹 摄)
谢梦淋希望她在越西中学高二(2)班的孩子们能够顺利地适应新来的化学老师,她在这里也会迎来一批新同学,希望跟他们配合默契;还希望她的小家在新的一年能够顺顺利利。
而朱璐威的愿望只有一个——母子平安!

△“准一家三口”在年前刚刷了新漆的老宅门前合影(记者韩雪莹 摄)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