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知识分子回忆:
我是1958年生人,1977年恢复高考,我当时在工厂。
我没想过去高考,是厂子里一位老大姐说,咱们厂那么多小年轻去报名,你又不比他们差,干嘛不去?报名又不要钱。
我听了这话才起了念头,第一年连教材都找不到,别的科目还好,因为数学才考了20多分,没考上大学。事后想来也很幸运,因为如果再多考一些分,考上了也不会是什么好大学。
1978年,我重点复习的就是数学,这次考了20多分,进了我们省最好的大学历史系。本来我中学都没学过历史,只不过因为语文不够80分,所以不能选择中文系,只能报历史系而已。
据说我们大学是全中国第一个实行学分制的。
我记得大概是修满一百二十五分就可以毕业了,这一百二十五分里必修课起码占了一百一十五分。
虽然我最初不怎么喜欢历史,但考试还可以,也蛮爱学习的,不知不觉,没到毕业学分就已经满了。
我们班加上后转来的同学,一共六十四个人,有五个同学学分满了可以提前毕业:一个是从武汉大学转来的,他带过来的学分多;另外两个是外语免修,一下就免掉了十六个学分;还有个是七七级团支部书记,休学半年正好落到了我们班上。
我们五个人就一起去要求提前毕业。
当时校领导说这是新生事物,他要支持我们,但是又怕找麻烦,就让我们写个保证书,即使分配以后不满意,也不再回学校再待半年。
五位同学中,我年龄最小,如果有人分配到本市以外地方的话,很可能就是我。
我不愿意去外地,但是我想工作。高考前我在工厂拿着学徒工资,虽然很少,但是也有十四五块,完全够我一个人生活,可是上大学之后我就没有工资了。
因为我家是市里的,又拿不到助学金,所以我那时候很想工作。
我又想工作又不想离开本市,后来考虑后,还是放弃了提前毕业。
但我毕业论文已经写完,其他同学都还没开始写,我那时候真是没什么事可干了。
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决定考研究生。
我喜欢文学,本来想考中文系,但是当年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不招生,我就选择考近现代史。那是历史系所有专业里专业课考得最全的,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古代汉语等都考。
我想这就相当于复习,万一考不上,工作时会用得着。结果,一考又考上了。
当时同学间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学历史是“历史的误会”,第一我们以前从没学过历史,第二我们对历史也没有兴趣。那时候最要紧的是考大学离开工厂,至于考了大学后要干什么,其实真不知道。
我对历史一直没有很喜欢,四十多岁之后才坦然,不是开始喜欢上了,而是觉得我做别的也实在是做不了。
研究生毕业了,看到人家都找到工作,我就跟导师讲,老师,我要去找工作了。
老师很诧异:你找什么工作,我们都决定留你下来了!
于是我毕业就顺利留在大学当老师了。
年轻时还想象过不读大学,或者不读历史系,不读研究生,自己能做些什么,会不会 有更大的出息。我当年的车间工友好多都是40多岁就下岗,成了时代的牺牲品,我这稀里糊涂的已经混成了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