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园建成“家” 让每一株“新苗”都闪光

2023年10月21日22:59:12 教育 1433

新华社成都10月21日电(记者吴晓颖)“么儿,起床吃饭了!”早上6点半,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的新苗实验学校校内一片寂静,学生还在沉睡中,校长李修会屋里的灯就亮了。每天清晨到食堂、寝室转上一圈,查看备餐情况、喊学生起床吃饭,是60岁的李修会多年来的习惯。

新苗实验学校目前约有1400名学生,主要来自四川泸州,以及贵州、云南等地,其中九成是留守儿童。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的父母三年五载也难回家探望,孩子们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李修会的心,她下决心办一所有温度的乡村学校。

从最初租土坯房办幼儿园,到建成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民办寄宿制学校,办学37年来,在李修会的带领下,这所大山里的学校用温暖,精心呵护一株株稚嫩的“新苗”成长。

办有温度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新苗实验学校坐落在川滇黔交界处的山区小镇,周围群山林立。走进学校,只见朝阳映照着校门外墙;在凉亭里、开放式图书长廊边、操场上,随处可见下象棋、看书、打球的孩子。

对学生,李修会亲切地喊他们为“么儿”,学生们则称呼她为“大李老师”或“大李妈妈”。

乡村校园建成“家” 让每一株“新苗”都闪光 - 天天要闻

2023年9月7日,李修会(左一)课间和学生们在一起。新华社发(王梓赫摄)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师们会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在食堂就餐时师生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课余时间老师跟学生谈心、辅导功课。有几名无亲属抚养的事实孤儿常年以校为家,赶上过年,吃住都在学校的李修会陪这些留校孩子一起吃团年饭,给他们发压岁钱、买新衣服。

尽管学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温馨环境,但老师的关爱不能代替父母的亲情,新苗实验学校设有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室,鼓励孩子多和在外务工的父母联系。在90后英语老师代龙江班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跟父母通一次电话。

代龙江曾是留守儿童,他深切意识到“亲情沟通”的重要,“家长即便无法常伴孩子身边,也要和子女保持密切交流实现‘情感在场’。”

让每个孩子闪“光”

“我成绩差,感谢老师没有放弃我、帮助我。”在每学期都会举行的“师生情面对面实话实说”活动上,11岁的小熙主动举手,磕磕巴巴地发言,赢得在场师生鼓励的掌声。

家住贵州省茅台镇的小熙是一名“特别”的孩子,班主任王永兴还记得,一年级刚入学,小熙上课时在教室乱跑,不开心时满地打滚。四年时间过去,在老师的陪伴下,小熙能安静坐在课堂上,学会了认字写字、自己穿衣洗漱。“小熙的智力、知识水平远低于同龄孩子,我们能做的是教他读书识字,帮助他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社会。”王永兴说。

建校以来,新苗实验学校接收的学生中不少是“掉队”的孩子,还有残疾、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对夺得2023年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男子T54级400米轮椅竞速冠军的胡洋来说,新苗实验学校是他逐梦体育的启航之地。当年,正是在“大李妈妈”的鼓励下,左腿高位截肢的小胡洋迈出了和其他同学一起上体育课的第一步,还喜欢上了打篮球,之后走上了体育竞技这条路。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只是发芽、成长的‘节奏’不同。老师要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不断呵护培养,静待花开。”多年从教经历让李修会深切体会到,一旦学生的“光”闪烁起来,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

乡村校园建成“家” 让每一株“新苗”都闪光 - 天天要闻

2023年9月7日,学生们课间在开放式图书长廊台阶上读书、写作业。新华社记者 吴晓颖 摄

拓展教育的宽度和厚度

“左手抓住稻秆中间,右手握镰刀,刀口向下斜着切,小心不要割到手。”在新苗实验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一片稻田里,黄澄澄的稻子随风摇曳,老师再三叮嘱学生割水稻的注意事项。实践课后,一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道:“我看着稻子从绿色变成了金黄色,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孕育过程,体会到耕耘与收获的辛劳。”

这是新苗实验学校挖掘乡土资源,打造的“植物养护”“快乐农场”校本课程。占地60亩的劳动实践基地被划分到全校每个班级,由学生负责开垦、种植、管理、收获,全程参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感受气候节令的变化,体验谷物、果蔬种植的过程。

乡村校园建成“家” 让每一株“新苗”都闪光 - 天天要闻

2023年9月6日,学生们在上扎染课。新华社发(王梓赫摄)

为了丰富住校生的课余生活,乡村少年宫和社团活动已开展多年。学校聘请多名校外专业老师,开设扎染蜡染、绘画、书法、舞蹈、棋艺、篮球、烹饪、音乐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在学校楼梯间墙上、教室内,随处可见学生制作的扎染蜡染、书法绘画等作品,给校园增添了不少亮色。

在李修会看来,乡村教育要办出特色,有宽度、厚度。多年来,在政府支持下,李修会和山区的老师们共同努力创造条件,让四周的山峰不限制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让希望的种子在田野里生根发芽。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宜章县机关幼儿园保育员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 天天要闻

宜章县机关幼儿园保育员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原标题:宜章县机关幼儿园保育员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华声在线5月14日讯(通讯员 周泽艳 谭雅丹 杨千枝)5月13日,宜章县机关幼儿园“匠心筑保育,巧手护童心”保育员技能大赛圆满落幕。全园保育....
学生及家长送锦旗,郑州市二七区苗圃小学的教育获认可 - 天天要闻

学生及家长送锦旗,郑州市二七区苗圃小学的教育获认可

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恒 通讯员 时科华/文图5月13日,郑州市二七区苗圃小学迎来了一幕温馨的场景:六年级4班学生梁冠华及家长向学校赠送了一面印有“苗圃育才展风采 师恩难忘永铭心”的锦旗,以表达对辛勤工作的教职工的诚挚感谢。
承父母之志 育边疆之花 - 天天要闻

承父母之志 育边疆之花

青春是一簇跃动的星火,在祖国西部的广袤天地间,西部计划志愿者们以青春为笔,以奉献为墨,书写着动人的篇章。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张骥跨越山海,从江南水乡奔赴边疆校园,在教育的三尺讲台上,用知识与爱心,点亮边疆孩子们的希望灯塔。
备战第29次高考!“高考钉子户”梁实:多次落榜,或因前半生用完了运气 - 天天要闻

备战第29次高考!“高考钉子户”梁实:多次落榜,或因前半生用完了运气

5月13日,据媒体报道,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四川“高考钉子户”58岁的梁实将参加他的第29次高考。考上川大,是梁实一直以来的坚持。但去年高考因为没过二本线,梁实直接放弃了志愿填报。这一次,他似乎也没有了非川大不可的执着。他告诉记者,自己1998年就已经赚到了100万元,“也许是前半生的运气用光了,才会在每一...
校园朱槿:师者的生命之花 - 天天要闻

校园朱槿:师者的生命之花

漫步校园,几株朱槿花悄然绽放。那宽大的花瓣,或红似烈焰,或橙如霞落,黄色花蕊点缀其间,在翠绿叶子的衬托下,于教学楼旁、花园小径边尽显生机。微风拂过,花瓣轻颤,似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成长与奉献的故事。 朱槿花,又名扶桑,其栽培历史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