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的孩子迟早要离开家,要离开父母,学会独立生活。
孩子的第一次比较明显的独立生活,就是离开家成为住校生,有的孩子初中开始住校,有的孩子高中开始住校,还有一些比较幸运的孩子大学才开始住校。
孩子离开家住校是一件大事,家长应该重视这个节点,我们要提醒孩子懂得分享的同时,也要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
孩子既要有包容和理解,又要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家庭教育到位了,孩子才能在社交和生活中自如自在,既能快乐生活,包容别人,又不会损害自己的有效权益。
大一开学的奇葩事,遇到这样的室友该怎么办
有一个女孩子在网上分享了宿舍遇到的奇葩事(虽然有点担心她,不知道舍友知道了以后,舍友关系会如何)但是看完之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一句:确实奇葩。
这个女孩表示大一开学以后,宿舍里总是有一股子很难闻的气息,用过的“卫生巾”的味道,而且好像更为难闻,更为刺激。
但是女孩们总是找不到源头,后来在打扫宿舍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源头,原来有一个室友在床底下贴满了用过的卫生巾。
当时发现的时候,其他女孩简直是惊愕,外加恶心,难以形容。
大家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女生给出的解释是:可以驱蚊。
这个理由让其他室友都哑口无言,后来在她们的劝说下清除了这些令人恶心的、多达50多片用过的卫生巾。
这个女生又提出使用洗衣机的问题,现在大学宿舍都会配备洗衣机,她吐槽室友把沾着血的衣服直接放进去洗,这让她感到很不适应,觉得这是不卫生的。
诸如此类的行为比较特别的室友,如果室友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了,为了维护个人的权益,完全是可以站出来指出对方的行为,不过在指出的时候要注意保持温和的语调,注意从理解对方的角度出发,然后再提出个人的建议,因为大家住在一起,还是要注意感情的维系,最好不要撕破脸。
营造和谐的氛围,靠大家一起努力
一个宿舍的氛围如何,完全是靠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
大学的时候,我们专业有四个女生宿舍,只有我们宿舍是和睦的,没有任何小矛盾,至少看起来没有任何矛盾,其他宿舍分帮派,还有彼此不说话的,日常宿舍的主体气氛就是奇怪的安静。
有同学说,我们分到一个好宿舍,其实并不是,我们宿舍四个人之间肯定也有矛盾,也会有分歧,但是大家刚好都比较包容,愿意沟通,愿意关上门解决问题,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友谊。
我们现在都成了妈妈,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会告诉孩子如何和别人温和相处,在不影响自己的权益的前提下,能够让别人觉得舒心,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然后再去尝试沟通。
不要轻易和朋友、同学撕破脸,如果因为一些琐事争吵,也要有主动和好的心理准备。
之所以现在说要维护好同学情谊,尤其是高中和大学的室友情谊,因为到后来会发现,这些其实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情谊,也是维系最久的友情,大概率是一辈子,能够一直记得对方的名字,已经非常难得了。
孩子住校前的这些嘱咐不能少
个人卫生要注重,不能混用杯子,共用的设备,比如说洗衣机,大家要共同维护,上例中提到了带血的衣服就不要用洗衣机了,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别人的隐私要尊重,孩子离家之前,我们最长嘱咐他们的是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可能忘记叮嘱他们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同在一个屋檐下,就更要有边界感,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除非两个人真的互相了解,且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可以睡在同一张床上,即便如此,也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边界感是我们跟孩子强调的事情,即便是生活在一起的四个同学,也有自己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是个人的安全地带,是不允许别人轻易践踏的,我们自己要有这样的小圈子,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这种小圈子。
这种“小圈子”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时刻存在着。
想要孩子成为这样有自我意识,有主人翁的精神,同时又包容、理解别人,让别人感到舒心,是需要长时间的榜样作用和慢慢引导的,只要家长有这样的意识存在,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这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