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锈迹斑斑的管道,一道道焊接痕迹,点开李迎春的账号“焊接工艺追梦人”主页,映入眼帘的大多是这样风格的视频。这些视频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但却以价值极高的“干货”为内核,在专业上,这种技术被称为“高压管道氩电联焊”。

李迎春百家号“焊接工艺追梦人”主页
来自河南商丘永城的李迎春不仅在焊接工艺上炉火纯青,还凭借分享焊接技巧在百家号收获了110余万粉丝,在线下,他还开办了焊接实训基地,帮助同样热爱电焊的人追梦、圆梦。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爱钻“牛角尖”的精神。
每天学5个单词,亲自当翻译
2018年以前,李迎春曾先后赴加纳,伊朗,伊拉克,迪拜,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参与大型项目的焊接工作。他所工作的地区,有的夏天地表温度高达60℃,有的埃博拉病毒肆虐,但他恰恰需要克服这样的困难,常常在一个地区呆1-2年。
在伊朗工作时,李迎春担任团队的前线经理,有工人反映团队内的翻译人员水平有限,常出现沟通上的问题。在电焊领域的工作中,翻译往往需涉及很多专业术语,一旦出现翻译错误就可能导致全部返工。

李迎春在伊朗与团队成员合影(左三为李迎春)
“我当时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晚上都学5个单词。”作为前线经理,李迎春钻起了“牛角尖”,坚持要担起翻译的责任,他白天照常参加生产,晚上则自学英语单词。上学期间,他英语功底本就扎实,坚持了三个月后,已经做到能和当地人进行基本沟通。
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后,他还自学了WPS Office,掌握了文档和表格制作的技能。后来,他又学习了视频拍摄、剪辑等技能,成为了一名自媒体创作者。“要不是早年学习了这些技能,我现在做自媒体要吃力很多。”早年的学习使李迎春在后来的自媒体创作上更加得心应手,他认为不论学任何东西,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派上用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我学技术的年代,有一个说法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个年代想学技术特别难,师傅只会让做一些提水杯、搬凳子的杂活。”李迎春早年学焊接技术时,很难得到真正的学习机会,大多要靠自己观察、总结。
体会到技术学习的艰辛后,他又钻起了“牛角尖”:“当时我就想,为什么要有所保留?如果有一天我有了能力和技术,一定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全教给别人。我要教给他们吃饭和养家的本领。”
现如今,他通过自媒体创作和线下开办焊接实训基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让每一个学生学到真正的焊接技术,拥有好的就业前景,使他们的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办学3年,培育400名学生左右,这些学生毕业后通常都能达到17000左右的月收入。

学生向李迎春赠送的锦旗
在教授课程时,他强调人品和技术同样重要,并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出门在外一定要少说话,多学习,保持谦虚和低调。我们这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名电焊工就应该追求完美”
“本来我就喜欢电焊这个行业,再加上我大哥、二哥还有两个姐夫都是电焊工,因此就算干了20年,还是对这个行业充满热爱”。家庭氛围的影响和个人兴趣不断鼓舞着李迎春在电焊行业越走越远,“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惦记着怎么去解决它。”

李迎春与大哥、二哥于2012年在普光气田的合影
在电焊工作中,即使工作达到了要求,他也会钻“牛角尖”。在亚洲第一大天然气田——四川达州普光气田工作时,李迎春的焊接合格率已经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的98%,但他坚持追求100%的合格率。为此,他在一年零二个月的时间里不断思考,最终成功突破瓶颈,总结出一句秘诀,对此后100%合格率的实现有很大帮助。
“后来很多年我都没有返工过,合格率能达到100%。我认为从职业道德操守上来讲,一名电焊工就应该追求完美”。李迎春参加过南水北调、川气东送、克拉玛依油田等大大小小的国家项目,每个项目的技术要求都非常高,“作为一个蓝领,能在参与国家建设中体会到时代的进步,我感到非常自豪。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