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总有些父母为了陪孩子写作业,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笑话”。
不是和孩子在家里,因为汉字的写法或者数学题的解法而争得面红耳赤,就是在日复一日和孩子的吵闹争辩后,身体遭了殃。
甚至还有因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积劳成疾,被诊断出脑梗或心梗而住院的。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难。
这一点就很气人,因为和大多数普通家庭不同的是,有些高学历父母和家庭,对于每晚陪孩子写作业的宝贵时间,还是很看重的。
他们出于对孩子殷切期望的同时,自己也确实有能力按照课本和教辅的要求,同步甚至是超前地给孩子辅导作业。
可结果又能如何呢?
即便是从名校毕业的硕博士毕业生,依然会在教育孩子时感到力不从心和深受困扰。
尤其是小学低年龄段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时间观念,每天吃过饭被家长催促着学习的时候,不是磨蹭就是拖延,常常是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孩子能在与家长反复置气和耍小脾气的过程中,推脱到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遇到这样的孩子,高学历的家长其实也很无奈。
对于自己来说,小学生的课程和题目,只用半个小时,他就能给孩子从头到尾讲一遍,问题是,你给孩子说个课本知识他能听懂,稍微把题设条件里的苹果换成梨子,老师换成父母,孩子就会瞠目结舌地望着你表示不理解。
这样的状况,即便是拥有高学历和高智商的父母,我想也是无可奈何的。
实际上,大多数写作业磨蹭,学习起来没精打采的孩子,都有自己在父母面前无法言说的苦衷。
第一,课后练习太多。
大多数父母都信奉“勤能补拙”的学习方式,因而在孩子完成既定作业以后,还会给孩子按照自己的教育观念,布置为数不少,甚至是大大超前的课外练习,以求让孩子通过多读、多写、多做题,从解题能力到考试成绩,都能够领先其他同学。
问题是,家长这么想,孩子的感受却并非如此。
对于孩子来说,反正每天回到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写完作业还要背单词,背完单词还要刷习题。
那么孩子尽快完成作业的需求和动力都很匮乏,自然也就不愿意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耗费更多的心力和精神去思考,反而越来越懒散、拖沓和敷衍,自然也就越来越难以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赏。
以至于到了最后,有许多教师父母,都难以管教和规劝自己家的孩子安心学习。
主要还是因为,如果家长太过吝啬于给孩子安排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孩子在背书做题的过程中就会欠缺动力和目标,反而会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和欲望。
第二,专注时间不同。
低年级的孩子,对于学习和做题的习惯还没有养成。
具体的表现是,在学习的时候总在“找事”,不是想喝水,就是找东西,或是肚子疼。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在确定自己没有给孩子布置过多课外作业的前提下,应该着重考虑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一般说来,即便是大人,真正能保持全神贯注的学习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15分钟。因而我们在陪伴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最好是让孩子在吃好喝好,处理完所有事情以后,再坐到书桌前专心致志地学习。
我们甚至可以按照“番茄工作法”的模式,让孩子学习15分钟,休息5分钟,做题15分钟,再休息5分钟,这样一来,孩子在家里学习不至于像在学校学习那么累,还能够劳逸结合,说不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教育方法问题。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总有些成年人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太过偏激暴躁,而且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高学历的父母。
可是孩子因为年龄小,当然更喜欢听好话和软话。因此父母耗费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和额外精力来陪伴孩子学习,虽然万分辛苦,但也绝不是一劳永逸和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很多时候,我们给予孩子的陪伴和管教,既要注重时间、方法和习惯,更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和脾气态度。
就算作为父母,你的学历和能力不足,不能在课程和学业上给孩子进行超前辅导,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言辞和行为上,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提醒孩子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地读书和学习,避免让孩子陷入低效率、低兴趣和低欲望的学习状态中。
总之,陪伴、理解和管教孩子,和父母自身的学历水平无关,而与父母的情商见识息息相关。
而陪孩子写作业,也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父母和家人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信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