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18日讯(记者 李传新 通讯员 屈慧莹 周南希)全国第3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日前正式启动。9月17日,爱尔眼视光研究所联合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共同发布《2021年全国儿童青少年在校与在家用眼行为及视觉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比了2021年3-6月春季学期学生在校和在家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差异,发现孩子在家的用眼习惯和视觉环境更差。专家提醒:家庭是近视防控的主战场,家长更是孩子近视防控的“守门人”。
四大维度揭秘孩子用眼行为与视觉环境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也是做好近视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表示。
《报告》收集了来自华中、华南、华东、华北、西北、西南6大区域、共计16153名儿童青少年的2亿多条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数据。其中,小学生占比96%,初中生占比4%;男生占比51%,女生占比49%。《报告》基于大数据技术,从用眼距离、用眼时长、阅读环境光照和户外有效暴露时长四大维度,对比分析了孩子平时在家与在校的用眼行为与视觉环境情况。

孩子在家:近距离用眼负荷更重
科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是近视眼的一个独立性保护因素。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让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但令人担忧的数据是,学生周一至周日平均每天有效户外暴露时长均低于1小时,特别是周末,平均每天户外有效暴露时长竟比在学校时还少!
平均用眼距离方面,在家和在校都达到了33cm以上的标准线,周末在家平均用眼距离略低于在校期间。近距离用眼时长方面,学生晚上在家平均近距离用眼时长均超过2小时,而即使在周末,平均一天近距离用眼总时长也超过4小时,用眼负荷较重。
阅读环境光照也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报告》显示,学生晚上在家平均光照度仅达到最低要求(入眼光照125lux),对比其在学校能达到300lux以上平均光照度,仍需改进提升。

“从报告的数据结论可以看出,孩子在家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不容乐观,这也是为什么寒暑假及周末会成为孩子近视高危期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WHO)屈光不正防控计划专家组成员、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研究员提醒,“对于眼睛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长不宜超过2小时,读写时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的读写姿势,即眼睛与书本距离应约为一尺(33cm)、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3cm);同时,要遵守三个“20”的原则,即看近20分钟,应视远20英尺(6m),且至少达到20秒以上。此外,建议孩子每天保持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预防近视发生发展。”
专家们还建议,家长从3岁起就应定期带孩子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为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记录孩子屈光发育情况,1年至少2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孩子已经近视,要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矫正,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度数超过600度)。
[责编:王铭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