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高考回忆录①丨杨士莪:一颗普通种子,在大学找到了肥沃土壤

2021年06月07日23:10:41 教育 1504
院士高考回忆录①丨杨士莪:一颗普通种子,在大学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闻

在不宽裕的年代,他和舍友平摊买书的钱,每天学习八九个小时。毕业前,正赶上国家建立海军,杨士莪肄业入伍,来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自此与海结缘。

院士高考回忆录①丨杨士莪:一颗普通种子,在大学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闻

杨士莪为高考学生写寄语。 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本文3436字 阅读7分钟

杨士莪(音同俄)曾是个“贪玩”的学生。年少时,不爱背单词,作业总是交不够数。在抗日战争中他度过中学时期,看到日军的飞机把校园炸出弹坑,饿着肚子求学。

抗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杨士莪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不宽裕的年代,他和舍友平摊买书的钱,每天学习八九个小时。毕业前,正赶上国家建立海军,杨士莪肄业入伍,来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自此与海结缘。

上个世纪60年代,他从苏联进修回来,开始筹备中国首个水声专业,教学生、也培养教师,他成了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1995年,杨士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被称为“90后”院士的杨士莪已经退休,却还在坚持给研究生上课。谈及自己的大学时光,90岁的杨士莪说,“我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种子,不过是在大学时遇到一些好老师、好同学,就像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谈求学:饿肚子上学,校园里被炸出弹坑

新京报:你什么时候开始上学?

杨士莪:1936年我5岁,开始上小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我跟着父母辗转去了河南和重庆,初一的时候我考进重庆南开中学,一直上到高二,高三那年转到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新京报:战争年代,父母支持你的学业吗?

杨士莪:我父亲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是留美大学生。他要求家里五个孩子好好学习,尽力供我们上好一点的学校。

家里经济压力挺大的,生活节俭、养鸡种菜,但父亲从来没有不让我们上学。暑假的时候,父母还请了一个马来西亚留学生教我们英语。

新京报:你的成绩怎么样?

杨士莪:在班里排在三分之一左右。我是比较贪玩的,有时候不看正经书,就看小说和文学历史。南开中学是男女分校,身边都是小男孩,一天到晚摔跤打架。我身体不好,年龄又小,打不过人家。高三那年我还爱去南京玄武湖划船。

新京报:当时的学校环境怎么样?

杨士莪:重庆南开中学大概有一千多个学生,都住校。有三栋两层楼的宿舍,每层用半高的墙隔出一些小房间,一间住4个人。

伙食很差,肚子从来是饿的。每天的菜就是盐水煮蚕豆、豌豆或通心菜,没有肉、没有油,偶尔能有一碗豆腐就很不错了。

吃饭的时候得抢,有个窍门是,第一碗不能盛太满,要不然吃得慢就盛不到第二碗了。我们也没钱买零食,只能等周末回家吃点儿肉丝,然后用罐子带点“私菜”回学校,8个人坐一桌,大家一起吃。

新京报:战争对校园生活有影响吗?

杨士莪:在重庆上学时,我们学校被炸过,校园里有个炸弹坑。暑假后开学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个坑,深有一米,半径两三米,我还从坑里捡出炸弹皮敲着玩儿。

放假在家时,有一次看到日本飞机飞过来,在头顶上扔炸弹。我们家有防空洞,有人会躲进去。我们小孩不懂战争的概念,也不觉得害怕,就在外头看。

谈高考: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新京报:你是怎么参加高考的?

杨士莪:我考大学是1947年,7月初,我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后来又去考了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是夏天考的,每场考试之间隔了十来天。

新京报:考试过程是怎么样的?

杨士莪:当时清华大学在南京租了个空房子当考场,考了语文、数学、英语还有物理、化学。我们考了两天,一人一个位子,用铅笔和钢笔答题,考试形式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

最后我考上了清华物理系,做完考卷我就预料到了这个结果。清华在报纸上刊登了录取名单,又给了录取通知书。

新京报:清华是不是很难考?

杨士莪:其实还可以,不见得难考。因为考试的机会多,我没有觉得紧张,就像平常一样学习,也没有特别地准备。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高考?

杨士莪:学习总归是有用的,但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了挺好,考不上也不见得没出息,要平常心对待。

上大学要学三件事,做人、做事,最后是学知识。我后来做教授时老跟学生说,再有名的教授,也不能教给你10年、20年以后的新科技和知识,要靠自己的学习意志和创新能力。

院士高考回忆录①丨杨士莪:一颗普通种子,在大学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闻

大学时期的杨士莪。受访者供图

谈大学:和舍友凑钱买书,宿舍四人里三个是院士

新京报:去大学报到时准备了些什么?

杨士莪:我从上海坐一天船到天津,然后再坐火车去北京。行李很简单,一个铺盖卷,一个箱子,里面带点书和换洗衣裳。

新京报:大学课堂是什么样的?

杨士莪:我们学校实行选课制度,愿意上什么课就选什么课。学生和老师关系比较自然,我们喜欢课后去老师家里转,有时候讨论问题,有时就是单纯看望。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老师不是只教你知识,而是教方法,这对我影响很大。

新京报:大学学业顺利吗?

杨士莪:刚上了一个多月,迎来第一次期中考,题特别难,都是没有学过的题目。我就考了五十几分,没及格。当时有个说法是,如果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及格,这场考试就算成功了,意思就是给学生一个下马威。

清华物理系有个特点,头一年不承认你是物理系的学生。一年级上完了,普通物理、高等数学那些科目,考75分以上才允许入系。我们入学的时候系里五十多人,到了二年级就剩三十多个了。

新京报:大学期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杨士莪:我所在的宿舍是个学霸宿舍,四个室友中,周光召、高伯龙和我三个人后来当选了院士。

那时的大学生,有些年龄已经很大了,还有带着孩子的。当时大家都没钱,又想买书,室友周光召就和我合伙买,一人出一半的钱。那个时候吃穿都没什么好挑的,只有买书才舍得花钱。

大学期间,除了学习,我还学了弹钢琴,参加过歌韵队,业余时间到学校周围农村教小孩儿识字。

新京报:那时候的大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杨士莪:当时我们班统计过大家的学习时间。像我这种爱玩的,也经常在图书馆看书,一个礼拜大概学习60个钟头。周光召这种刻苦的,一个礼拜的学习时间都是75个小时以上,每天都有十多个小时。

我不是同学中最厉害的,室友高伯龙老骂我“贪玩”,揪着我的后脖颈带我去图书馆。后来想想,如果不是大学遇到了这些好老师、好同学,我不就出溜了嘛。

院士高考回忆录①丨杨士莪:一颗普通种子,在大学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闻

90岁的杨士莪。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谈工作:88岁还出海实验,要尽可能发挥余热

新京报:你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了?

杨士莪:20世纪50年代初,正赶上国家要建立海军。大连海校到北京抽调年轻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当教员。那时候我读大学四年级,学业还没读完,就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入了伍。临走的时候,我还和室友周光召一起,平分了之前合伙买的那几十本书。

1952年,我到了哈军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当老师。

1957年,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那里有四个研究室,其中两个对中国人是不开放的,一个是舰船噪声,一个是声纳,都涉及国防机密。当时我就知道,要干这东西就只能靠自己。

1959年我回国,年底正式作为中方副队长参加了南海考察。1960年,我在哈军工筹建水声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到现在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比较完整的水声专业。

新京报:有没有经历过比较艰苦的时候?

杨士莪:其实都还好。1994年,我主导对南海的水声考察,天气热,也晕船。我就唱歌鼓励大家,安抚队员的情绪。在南沙群岛的时候,没有饮用水,船底的压载舱里有淡水,但上面漂着一层柴油,烧开了就照常喝。

新京报:你后来做了大学老师,有什么教育心得?

杨士莪:后来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当老师,我喜欢在课堂上提问,但是很少有学生回答,我讲对或讲错都没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偶尔有发言的,我就赶快表扬一下,不管他说得怎么样,先鼓励。

我是喜欢提问的,要启发学生而不是灌输。我总是说,我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种子,不过是上学期间遇到过一些好老师、好同学,就像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所以就长出苗了。

新京报:退休之后你还在坚持工作?

杨士莪:2019年我88岁时退休了,但是那一年我还在出海实验。对我来说,退休和不退休没有区别,有些事还得继续干。

我上个月还在给研究生上课。就像我之前说的,人虽然退休了,但是为祖国做贡献的工作是不应该退休的。要尽可能地发挥余热,做到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

院士高考回忆录①丨杨士莪:一颗普通种子,在大学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闻

杨士莪给高考学生的手写寄语。 新京报记者 彭冲 摄

人物简介

杨士莪,男,汉族,祖籍河南省南阳市,1931年生于天津市。我国著名的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水声工程学家,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京报记者 彭冲 黑龙江哈尔滨报道

编辑 李明

校对 李立军

院士高考回忆录①丨杨士莪:一颗普通种子,在大学找到了肥沃土壤 - 天天要闻

新京报小鲸铺子

5年里,他们帮1300只走丢的宠物回家

女子被拐25年后拍视频寻亲,警方正比对DNA

鸡蛋返生作者20余头衔涉身份造假,道歉称试验不严谨就公开发表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广言快评 | 人生如旷野 道路千万条 - 天天要闻

广言快评 | 人生如旷野 道路千万条

卷合笔落,“刀剑”归鞘,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向每一位通过高考历练、为梦想拼搏的你表示祝贺!高考是一场“成年礼”,也是一个“分水岭”。高考过后,莘莘学子挥别同窗好友、告别中学校园,从此奔赴各自精彩的人生舞台。
师生同心 张家界旅游学校这样为高考学子加油助威 - 天天要闻

师生同心 张家界旅游学校这样为高考学子加油助威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余天亮 庹光明 黄穗 陈生平 报道2024年是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后的“首考”之年,为用心用情做好高考组织保障工作,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目标,张家界旅游学校高度重视高考期间的各项安排部署,成立了专门的高考工作领导小组,制
七年前,他左腿扎满钢针 如今,获全省“新时代好少年”! - 天天要闻

七年前,他左腿扎满钢针 如今,获全省“新时代好少年”!

每天清晨,在高台县西街小学的操场上,有一个奋力向前奔跑的身影,他的速度很慢,而且略显蹒跚。“加油!再坚持一下,我可以跑得更快更稳……”他边跑边给自己打气,他就是高台县西街小学五年级2班的孙兴源。孙兴源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左小腿因患有先
一级造价工程师师拿证心得! - 天天要闻

一级造价工程师师拿证心得!

基于您提供的学习经验总结,我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重述了您的分享:管理:对于工程管理这门课程,我推荐蒋老师,她的授课风格细腻,非常适合初学者。我在学习经济章节时遇到了困难,听过几位老师的课程后仍然感到困惑,最终是通过蒋老师的讲解才让我彻底掌握
知知早新闻 | 贵阳义务教育入学登记报名今天开始;贵马赛道路线图公布;端午国内1.1亿人次出游 - 天天要闻

知知早新闻 | 贵阳义务教育入学登记报名今天开始;贵马赛道路线图公布;端午国内1.1亿人次出游

贵阳义务教育入学登记报名今天开始贵阳端午假期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6%2024贵阳马拉松赛赛道路线图已公布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1亿人次早上好!每天3分钟知贵阳 看天下今日关注今天(6月11日),贵阳市2024年义务教育入学网上登记报名正式开始。填报时间为6月11日至6月20日,在此期间,学生和家长可进行登记。详情&gt...
2024年高考落幕:崭新开始 无限可能 - 天天要闻

2024年高考落幕:崭新开始 无限可能

随着北京、海南等地最后一场考试的交卷铃声响起,2024年全国高考落下帷幕。记者在多地考点采访,感受考生们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精神。挥别高考这场“成人礼”,他们迎来崭新的开始,怀揣梦想再出发。
北京高考结束,家长定制超大“向日葵”、创意横幅“花式”接考生 - 天天要闻

北京高考结束,家长定制超大“向日葵”、创意横幅“花式”接考生

新京报讯(记者 徐彦琳 苏季)“你看那个走出来的人是不是他呀?”“你看看他表情怎么样啊?”“表情看起来还不错。”……6月10日是北京高考的是最后一天。下午5点,最后一门考试科目地理考试正式结束。记者在多个考点看到,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半小时左右,家长们就已陆续到达考点外,准备迎接即将走出考场的考生们。6月10日...
高考收官 北京166名考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居民身份证 - 天天要闻

高考收官 北京166名考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居民身份证

6月1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警方获悉,自5月31日以来,这条绿色通道全天候、全时段为全市6.7万考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共加急制发居民身份证166件。据北京警方介绍,自5月31日以来,这条绿色通道全天候、全时段为全市6.7万考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共加急制发居民身份证166件,接待考生或家长到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和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