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的演技自不必说,沉稳内敛,不做沉默中爆发的巨兽,而在言语之间给人强大的气场震慑。
2010年《新三国》他饰演的刘备,藏拙、隐忍,在示弱中一步步强大,这样的形象本就让人印象深刻。结果2017年于和伟又到《军师联盟》中演了一把曹操,塑造了一个老练毒辣且淡定从容的曹丞相形象。两个完全不同秉性的人皆能演绎的惟妙惟肖,全然没有跳出感,这在演艺圈已经是少之又少的才能了。
2021年是于和伟的爆发之年,继春节档的《刺杀小说家》之后,紧接着又有《巡回检察组》《上阳赋》《觉醒年代》三部剧的连番播出,让人应接不暇。
五一档,又逢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上映,这一次于和伟饰演一位城府极深的共产党卧底周乙,作为“双面间谍”,他一边源源不断的为共产党提供情报,一边又想方设法解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在最关键的时刻,他用一支烟就征服了所有人。
1、戏过一半,藏在暗处的周乙才凸显作用
周乙在《悬崖之上》中的身份非常玄妙,他不仅要如鲶鱼一般,紧紧的贴在特务科科长高彬(倪大红饰)身边,让对方舒服不起疑。更要能穿针引线,通过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乌特拉”计划顺利进行。
影片的前半段,四位特工张宪臣(张译饰)、楚良(朱亚文饰)、王郁(秦海璐饰)、小兰(刘浩存饰)连番飙戏:识破特务老冯(沙溢饰)身份后的一场打斗加藏尸戏,以及火车上互装不认识时恰到好处的眼神切换,饱满的人物性格与细腻的情感拿捏,让观众的肾上腺素直线上升。
叛变的谢子荣(雷佳音饰)泄露对接暗号后,藏在暗处的周乙才慢慢上线。这样一个核心人物,影片过半才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谓之不妙。
王郁与楚良所在的特工二组,被周乙这一队特务以暗号接住,并被带往一个临时住处。在车上、饭桌上,鲁明、金志德等人不间断的,用带着关心意味的客套话试图打消两个共产党人的顾虑,时不时的周乙也在里面插科打诨,俨然一个尽职尽责的大特务。
待到一组的张宪臣被捕之后,周乙的真实面纱才被揭开,前后的反差感跃然于屏幕上。
经历了电击的酷刑,张宪臣已经大小便失禁,意识模糊,但仍旧守住了自己底线,不泄露一丁点情报。这时候高彬要下狠手,准备用美国进口的迷幻药,逼张宪臣就范。
医生在做打针的准备工作时,我们发现张宪臣的手上已经多了一枚可以解开手铐的别针,这显然是周乙所留。
在杀死多名特务即将被发现时,一旁的房间突然伸出一只手,将张宪臣拉了进去。
听到张宪臣喊周乙一声老周,观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周乙是自己人啊。而在后续的剧情中,高彬也透露了在特务科真的有共产党卧底,一切都能对应的上了。
从这里开始,“万能周”开始上线,他冒着身份暴露的危险,不仅要传递情报,还要救人,更要确保计划不被破坏。
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周乙,张宪臣早就被迷药所害,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吐露情报,让计划流产。
如果没有周乙,王郁在茫然不知张宪臣已死的情况下,可能还要遭遇不测,更不会顺利逃出监视。
如果没有周乙,组织不会知道真实的具体情况,也不会再委派其他同志去执行“乌特拉”计划。
如果没有周乙,王郁也就无从见到自己失散多年的两个孩子了。
......
四位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不畏牺牲,用至高的信仰去执行送王子阳出境的任务。加上周乙这样那见微知著,快速干练,不拖泥带水的职业素养,保证了任务在如履薄冰的境地下也能圆满完成,同时也让影片的故事更加饱满,更加耐人寻味。
2、“最难的一场戏,我对导演说我抽根烟”
表面上看周乙是警队里面的老油条,说话拐弯抹角,情商极高。面对倪大红饰演的高科长,说起话来也是点到即止,不给自己揽功,也不给别人捅刀。
处决共产党人的时候,周乙就在一角抽烟,一副冷血,像是看好戏的样子。但可能你有所不知的是,这几场抽烟戏,还是他自己的主意。
东北的天下,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脸露在外面没一会就会冻僵,说话都会不利索。有很多演员会说,等我捂捂嘴,运动一下再过来。
于和伟可没有这样,他坚持用冻的直哆嗦的嘴,说出那些慷锵有力,让人热血沸腾的台词。“因为本身就是大雪纷飞的环境,你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随它吧,面部僵硬了,反而是最好的状态。”
对于于和伟来说最难的状态是,怎么让观众能一目了然他的身份,特务科的同事又要茫然不觉。
张宪臣越狱失败,被困于周乙车上,周乙含泪做了终止计划,全力救人的决定。医院中王郁的哭泣,周乙表面波澜不惊,内心也是五味杂陈。细致入微的微表情变化,让观众看在眼里,服在心里。
在拍摄全场最关键的一场张宪臣被枪决的戏时,于和伟找到张艺谋说:“我可以抽根烟”,张艺谋回道:“可以。”
源于自己主动的一个想法,周乙用看似漫不经心的一个抖烟动作,掩饰了内心的痛彻心扉。那是自己无法解救同志的无奈与痛苦,还有对特务科汉奸们残忍的痛恨。
观众都是有感情的,他们都能感受到周乙内心的那种挣扎,会被强烈的带入。可戏里的高彬,即便是刻意观察,也未能觉察到周乙这一刻的异样了。
一个真正的好演员的特质,是绝对的细节决定成败的贯彻者。他会去留意那些,你日常不会特别留意,没有了会觉得不自然,但一旦有了,你就会从惊呼到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细枝末节。
3、善于归零自己,随时准备重新出发
刚刚过去的5月4日,正好是于和伟50岁的生日。他笑着说:“刚刚世界卫生组织说65周岁之前都是青年,所以我还很年轻,我还会继续学习。”
于和伟认为,每拍一部戏,都会受到媒体和观众的追捧,可这都是暂时的。等到下一部戏开拍之前,我必须让自己归零,从前一部戏的感觉中走出来,再用一个新的状态去开始。
有这样的觉悟,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演了刘备的人,还能游刃有余的演好曹操,并且还说出了“每一个男演员都想演一次曹操”的心声。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演员了三国中“二国”的人,居然还能三次扮演洒脱不羁,充满豪情壮志的陈独秀。
在《觉醒年代》中,狱中的陈独秀拒绝与政府合作,转头吟唱了一首苏轼的《定风波》,歌声听来让人感慨万千。之后又去高墙旁边捡起地方的一只蟑螂,仔细端详。细腻微妙的感情变化,将一个文人与革命者的复杂心理演绎的入木三分。
回到《悬崖之上》中,我们看到的是于和伟的锋芒内敛,不是大开大合的奔放,而是用层层堆叠的感情表达,将观众一步步带入自己构造的奇妙世界。
于和伟用他那超凡演技,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些为了美好黎明,奋斗终生的革命先烈们的崇高形象,我想这才是电影本身的寓意所在。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于和伟这样的演员太稀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