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和卦是《易经》的基本构成要素。爻(读作摇)爻是组成卦的最基本的东西,书面表现为一条横线,如“一”,或二条从中断裂的横线,如“--”。前者称为阳爻,后者为阴爻。
由爻重叠组成卦(读作挂)。由三个爻组成的卦,称为单卦,又称经卦。八个经卦互相重叠,共得六十四个卦,这些卦称为重卦。经卦和重卦,统称之为卦。
每一个卦都有由爻画组合而成的卦画,这就是卦形。每一卦形,都有一个卦的名称,这就是卦名,如这一个重卦:
称为“干”卦,“干”就是它的卦名。反过来说,重卦是由两个单卦(经卦)组成的;单卦(经卦)是由三根爻线(或阴或阳)组成的。因此,认识爻的名称是最基本的一项知识。
六爻从下依次数上去,最下的一爻称为初爻,最上的一爻称为上爻。其余从下往上分别称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这里是指每一爻的位置,简称“位”。原则上,“五”是君的地位,“四”是近臣的地位,“三”是不太与君接近的高的地位,“一”是不太高的地位,但却有与君意气相投的可能性。“初”是还没有入世的地位。“上”表示隐退的人,亦即王弼所说的“无位”的地位。
但是各爻有阴性和阳性之分,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下面以坎下震上的“解卦”为例,请看六爻各自的名称:
总之,读易经时如遇到“九”则为阳爻,遇到“六”则为阴爻。如“初六”,则为最下面的阴爻,“初九”则为最下面的阳爻。如果是“九三”,则为自下而上的第三爻是阳爻;“六五”,则为自下而上的第五爻是阴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