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目前降下帷幕。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上海车展,显得有些特别。热搜不多,网红减少,平静中却吸引了超过百万人次的海内外观众观展。
被称为目前全球顶级车展之一,少了些往年的喧嚣和热闹,上海车展何以反而办得很成功?
01
许多人说,这届车展回归了“车”本身,车展正在“返璞归真”。
说今年的上海车展“冷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习惯了之前一些车展的喧嚣。今年的上海车展,炒作表演明显少了,网络热搜也少了,新技术和新产品更多了,观展人数也更多了。
上海,2025年5月1日,参观者在观看奥迪汽车展台。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数据会说话:此届上海车展,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车企参加,带来163台新车首秀,比上一届还多近十台;接待海内外观众101万人次,比上一届多近10万;本届车展的发布会达193场,比上一届多43场。据不完全统计,本届车展的海外观众达6.3万人次,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传统全球车展式微。底特律车展,参展商数量直接腰斩;法兰克福车展,因难以为继被迫迁址慕尼黑后,仍难挽颓势;日内瓦车展,已被正式取消。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上海车展不仅说不上冷,甚至称得上全球最热。如此逆势上扬,更显难能可贵。
02
车展业大势不好,上海车展为何能做到独树一帜?
首先是品牌效应明显,吸引了行业新技术参展。
这届车展上,索尼、英特尔、杜比实验室、3M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都携带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参展。有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半导体和芯片企业是首次亮相上海车展。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对这些企业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
展会上,奇瑞的双足机器人Mornine(墨茵)、小鹏汽车的飞行汽车“陆地航母”、中国一汽的分体式飞行汽车红旗“天辇1号”、广汽高域的多旋翼飞行汽车等,吸引了众多观众,展示了汽车行业智能化变革的新路径。
上海,2025年5月1日,参观者走在大众汽车展台上。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其次是扩展参展边界,扩大展览成效。
比如,这届车展内容从汽车扩展到消费,并首次延至五一假期,助力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升级;首次与文旅商体展联动,设立“车展专享消费券”,引来领券下单二次消费超过百万元,共同助推车展期间的城市消费。
再次是创新办展模式,推动融合借鉴。
比如,在布展上,宾利的斜对面是英特尔,莲花跑车与长城汽车“隔壁”……不同国家、不同价位、不同“血统”的整车、汽车供应链和科技企业,相互做起“邻居”,有利于产业链和行业内企业相互借鉴。
有了这些创新探索,上海车展不靠炒作,反而吸引了广大车迷热切关注,网民直呼:这才是回归车展的本位。
03
上海车展“全球最热”,还在于它不只是一个车展,而更像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观察全球汽车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的潮流和未来的趋势。
在人工智能时代,汽车不再只是汽车,而是智能产业的集合。在路上行驶,汽车是智能汽车;飞起来,就是飞行汽车、低空产业;立起来,就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智能汽车产业,正在成为聚合型的智能产业。
看清了这种潮流和趋势的企业,纷纷发力占领行业先机,这正是造车的为啥会纷纷造“人”、造“机”。
上海,2025年4月26日,参观者在小鹏G6展车内体验车载智能系统。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得益于智能产业在技术底层上的相通性,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酝酿着蝶变。长三角、珠三角,正在形成一个个成熟的汽车“生态圈”,带动一大波零部件产业共同发展。
随着供应链成本逐步降至可商业化水平,机器人还可以进入汽车工厂做整车制造各项工作,在车企和行业内部形成商业闭环。
行业人士预测,今天的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跟十年前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一样,会在新的十年里快速成长。未来的车展,将不仅仅是汽车,会有更多科技、更多具身智能参展,科技才是车展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来说,上海车展等中国车展,前途无限。因为,中国科技,前景无限;中国市场,前景无限;中国机会,前景无限。
记者:周蕊、王鹤
原标题:千笔楼|少了“流量”“网红”,这届车展何以成功?
原稿点击:少了“流量”“网红”,这届车展何以成功?-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