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裁员、欠薪、供应链断裂、车主售后无门……2025年首季刚过完,但哪吒汽车已深陷至暗时刻。这家曾位列新势力前列的明星企业,如今总亏损180亿,如今哪吒三大智慧工厂全面停工,车主权益保障更是遥遥无期。
从职场社交平台到相关投诉平台,关于哪吒的负面信息持续发酵。员工爆料薪资发放异常,2024年10月起全员降薪50%后再度腰斩,部分员工实发薪资不足3000元。
更讽刺的是,去年11月离职员工的赔偿金至今未到账,而高管团队却未见降薪报道。
这再次印证行业怪相:动辄百亿烧钱的企业,却总在基层员工薪资上"精准缺钱"。
这家2018年诞生的车企也曾创下微型电动车奇迹,6万元起的哪吒V月销破万,2021年这款车更是以6.9万辆的年交付量,跃居造车新势力亚军。哪吒汽车这时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360集团、宁德时代等巨头争相注资,D轮融资超30亿,其市场估值更是飙至500亿元。
而哪吒汽车从兴到衰的转折,则是始于2022年原材料暴涨。主攻下沉市场的战略成为桎梏,A0级车型单车亏损扩至1.2万元,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更是高达128天。
如今,走进桐乡工厂,曾经轰鸣的生产线如今已寂静无声,核心供应商联合电子因欠款断供,直接导致GT车型流产。
哪吒汽车的高端化转型更是堪称灾难级操作:山海平台首作,哪吒S车身刚度比竞品低20%,被戏称"塑料装甲车";技术路线半年内从增程跳转纯电,800V高压平台延期两年;自动驾驶团队三次重组仍未交付高速NOA功能。
更讽刺的是发布会闹剧——周鸿祎当众训斥"学学雷军",张勇踩同行捧宁德时代,高层言行屡成业界笑柄。
而哪吒汽车坚守低端市场的战略同样是举步维艰。6.58万元的哪吒AYA每卖一辆亏掉台五菱宏光,对比比亚迪海鸥通过垂直供应链整合,它的单车利润能保持8%利润率。
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单纯参加价格战,走低价高销的战略已经很难让车企存活。
哪吒U II,这款定位20万级的中型SUV,强行堆砌无框车门等配置,却在论坛上被车主吐槽"塑料感媲美玩具车"。
当前哪吒已启动两项救命操作:将70%供应商债务转为股权,并获泰国金融机构21.5亿授信。但对比理想汽车单车利润过万、极氪用户运营复购率35%的行业标杆,哪吒APP已经日活不足5万,服务体系更是形同虚设。
上海总部那尊哪吒雕像依然矗立,但火尖枪已锋芒不再。这个案例给新能源行业敲响警钟:当战场回归商业本质,没有技术护城河与用户思维的企业,纵有资本加持也难逃淘汰命运。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每次企业暴雷,最先牺牲的总是基层员工的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