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市场现状剖析


领克接管这一消息在汽车圈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举措背后,既反映出极越汽车当前面临的困境,也彰显了其股东在维持品牌存续方面的努力。在探讨背后原因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极越汽车目前的市场保有量情况。

极越汽车市场保有量概览



极越汽车自进入市场以来,销量表现可谓是起起落落。其仅推出了极越 01、极越 07 两款车型。其中,极越 01 在 2024 年前 11 个月的交付量为 1.4 万辆,月均约 1300 辆 。从增长趋势来看,极越在前期销量并不理想,例如 6 月份销量仅 444 辆,但后续逐步有了起色,近几个月基本稳定在 2000 - 3000 辆 。以此数据估算,加上极越 07 的销量,截至目前,极越汽车的市场保有量推测在 2 万辆左右,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这一数字并不突出。

较低的市场保有量,意味着极越在市场中的根基尚浅。这不仅影响其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在售后体系建设方面也面临诸多难题。毕竟,较少的保有量难以支撑大规模、独立的售后网络布局,高昂的运营成本使得极越在售后环节举步维艰。

领克接管售后的深层次原因



降低运营成本,整合资源

独立构建一套完善的售后体系,对于极越这样市场保有量有限的品牌而言,成本过高。从场地租赁、设备采购,到专业维修人员的招募与培训,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支。据行业估算,一家标准的汽车品牌售后网点,前期建设成本可能高达数百万,每年运营成本也在百万级别。极越汽车若自行建设售后网络,以其目前的销量规模,很难实现收支平衡。

而领克拥有相对成熟且广泛的售后网络。领克预计将在全国开放 100 个售后网点来承接极越的售后问题 。通过接管极越售后,领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资源,将极越的售后业务纳入其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例如,在零部件仓储方面,极越的部分零部件可以与领克的仓库整合,降低库存成本;维修人员也可以通过针对性培训后,同时服务于两个品牌,提高人力利用效率,极大地降低了极越在售后环节的运营成本。

维持品牌形象,保障车主权益

售后是品牌与车主沟通的重要窗口,直接关系到品牌形象。此前,极越因售后问题饱受车主诟病。部分车主车辆出险后,维修配件供应不及时,甚至被告知 “遥遥无期” 。在汽车行业,售后的及时性与专业性是车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若售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极越不仅会失去现有车主的信任,更难以吸引潜在消费者。

吉利作为极越的股东之一,让领克接管售后,旨在快速改善这一局面。领克开放售后网点,能够为极越车主提供更便捷的维修保养服务。同时,吉利开始为网点开通账号,推进技术授权和技能培训 ,提升维修人员对极越车型的维修能力,保障车主权益,重塑极越的品牌形象,为品牌后续发展保留一线生机。

战略布局考量,强化协同效应

从吉利的整体战略布局来看,领克接管极越售后有助于强化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极越主打智能电动领域,在智能驾驶和地图导航方面有百度的技术支持;领克则在传统燃油车及新能源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与市场口碑。两者在技术、产品定位上存在差异,但通过售后环节的整合,可以实现技术交流与经验共享。

例如,领克的维修人员在接触极越车型后,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智能电动汽车的维修技术,为领克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储备技术力量;极越也可以借助领克的售后管理经验,优化自身售后流程。这种协同效应有利于吉利在汽车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调配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

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是在其市场保有量较低、售后困境凸显的背景下的无奈之举,也是吉利从成本控制、品牌维护及战略协同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后的积极应对策略。这一举措能否让极越汽车走出困境,实现售后与销售的良性循环,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为极越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争取到了更多的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