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日前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71.3万辆,同比增长98.48%。截至9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前三季度新注册登记371.3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926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56%。
一方面新能源自燃事故不断传出,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在用车成本上有着不小的优势。这就让第一次接触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产生了新的焦虑,怎么才能选到一台不自燃的车呢?那就要从电池安全入手。
先来说说新能源车自燃的原因。有一个词叫做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电池自燃的主要原因,热失控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结果。例如,数百个电芯中的其中一个电芯温度偏高,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呢,温度一高,电芯里会产生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大多是放热的,然后导致温度更高,最终导致自燃。
扼制热失控蔓延的思路很简单:电芯之间增加隔热措施,降低相邻电芯热堆积速率。比如AION V Plus搭载的弹匣电池,使用的是网状纳米孔(nano-porous)隔热材料。这种材料的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导致气体的平均自由程显著缩短、固态物质的导热路径显著增长,综合下来就得到了极低的物质密度和极强的隔热性能,非常适合用于电芯之间的隔热。
隔热只是一方面,散热才是关键。弹匣电池上壳体是可承受1400℃的高耐温材料,所以热量从模组侧面的高精准导热路径传输到下方,以导热结构胶实现与底护板相连实现全贴合设计,经底护板内精心设计的液冷通道实现高效散热。这样的急速降温三维冷却系统,实现了散热面积提升40%,散热效率提高30%。它与网状纳米孔隔热材料的协同作用下,使弹匣电池发生电芯热失控时的蔓延过程是缓慢而有限的。
在隔热和散热做到精益求精后,系统层面的安全性同样重要,弹匣电池在BMS系统层面的安全性重点强调了数据采集的频率与时间覆盖:每秒10次、24小时全时巡逻。在发生异常情况时(例如单节电芯过热),BMS及时启动速冷系统、调整到最大功率,就可以将热失控的蔓延过程扼杀在萌芽之中。弹匣电池搭载于AION V Plus等埃安全系车型,至今未发生过一次自燃事故,就是最好的证明。
市面上还有搭载于比亚迪品牌的刀片电池,但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自燃事故频发。这是由于,刀片电池本质上靠优化电池包内空间布局,以此来提高能量密度。但当电池受到挤压或者撞击时,通过电芯本身的强度来承担,电芯就少了一层保护,会进一步加大电池包形变的风险,进而增加热失控发生的概率。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越燃油车只是时间问题,谁能更好的解决电池自燃问题,谁就能占据市场的主导权。当然,用户自己也要了解一些选车技巧,才能行车安全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