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下)-185-(明藏)- 禅宗入藏-二十四衙,内府印书

【感谢】

大藏经 课程是根据 闲者知无涯老师 在“吴语东流”个人号上的音频课程整理而成,文字底稿由群主【安端】提供。

本课文字校对由群主【安端】、群友 贤墨 朱珠 倾情参与。

上一课,我们讲——永乐皇帝写了很多关于大藏经的赞、颂和序文,这些御制序文肯定都要收入《大藏经》!但是,其他历代皇帝的,收不收?每一篇都要请旨。

永乐十七年九月十二日,一如又奏——昔日太祖高皇帝……就是朱元璋啊……命如玘、宗泐等注解“心经”、“金刚经”、“楞迦经”三经颁行天下,内有太祖皇帝御制序文,是否一并写入大藏?奉圣旨——写入。换句话说——永乐皇帝,除了他写的都要入藏之外,他爹写的都要入大藏。但其他皇帝的,都要问一问。

十二月十八日,僧慧进等奏——现有禅宗三件,“联珠颂古”、“古尊宿语”、“续传灯录”;讲宗一件,《佛祖统纪》,是否入藏?禅宗的这三件——“联珠颂古”、“古尊宿语”和“续传灯录”,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灯录”和“语录”。讲宗呢,是指历史。就是……佛教讲宗就是指佛教历史。“讲宗一件”就是指佛教史的一件,叫《佛祖统纪》这本儿书。这四本儿书是否入藏?次日传旨——不入藏。

这一点,我们后来看这一截儿圣旨,不明白为什么……就是,很多佛教类的史书,就是讲宗的,永乐皇帝都不让入藏。永乐帝他对篡改历史是非常在行的!因为我们知道——他是“靖难之役”上台的,对吧!他把建文帝的痕迹抹得很干净,所以,他对历史记载非常地在意。关于佛教历史,特别是这一批“禅宗史”不让入藏的原因……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永乐皇帝,对于禅宗的经典……就是历代禅宗的“语录”啊、“灯录”啊、“历史”啊……是否入藏?哪些能入藏?哪些不能入藏?他抓得很细!每本儿他都要看!这一点,跟后来清朝修《龙藏雍正帝是一样的……就,雍正帝也是——对禅宗的,哪些能入?哪些不能入?他是有明确批示的。

大家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其它的入藏就入了,而禅宗的经典要入藏,会抓得很细呢?这跟禅宗的哲学理念有关!禅宗思想中,有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而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跟我们中国的传统礼教是冲突的!禅宗对世界的态度是冷眼旁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由主义。这种冷眼旁观和自由主义一旦形成思潮,对于统治阶级的冲击是很大的。这就属于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中国政府……古代政府,它干别的不行,但是抓意识形态,自古就很在行。

《大藏经》现在——校勘也校勘完了;缮写也缮写完了;要入藏,哪些经典也选出来了……都选完了!就是……所有前面的……这个程序上纸面儿的活儿都干完了,那就剩体力活儿了,就剩下刻板了!换句话说——《大藏经》前期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就剩下工程量和体力活儿——直接刻木板儿!皇上您就歇一歇,就别过问了吧!对吧……体力活儿还有什么可过问的?不!这个也要问,而且问得会更细!为什么会过问得更细呢?对吧!前面还有个意识形态的问题啊,还有一个这个……缮写得好看不好看的问题啊,就剩下把这个字刻在木板上的这点儿事儿为什么会问得更细?

因为刻木板,就是……刻大藏经板这个事,它不是在别的地方儿干的,它是在皇宫里头干的,就在皇帝的眼么前儿。就是……谁干活儿,如果你摊上这种领导啊……你就算倒霉了!就是……这种领导,他本身就心细如发,谁干他都不放心,谁干他都有意见,如果你恰好这个时候儿在他眼前干活儿,对吧……结果可想而知。《永乐北藏》,它具体的开工雕刻、刷印都在皇宫里,是由明朝内府司礼监刻造的,所以《永乐北藏》又叫内府印书。

永乐十八年七月十八日,皇上问一如等人——经板着几时开刻?奏云——看工匠多少。又问——用两千五百人,一年行不行?不敢回答。又问——经板刻好之后留在何处?亦不敢回答。次日圣旨下——明日安一藏在这里……“这里”就是指北京啊……安一藏在南京。

大家注意啊——这皇上问了三个问题!先问这个负责人一如——看几时能刻完啊……几时勘毕啊?然后说——看有多少工人。呐,问你——给你两千五百个工人,一年刻得完?刻不完?就不敢回复。然后又问——刻完之后放在哪儿?也不敢回复。

《大藏经》放在哪儿……大家注意啊!圣旨里写得很清楚,《大藏经》放在哪儿……这个字啊,它不能用“放”字,它得用“安”字!就是……安一藏在哪里、安一藏在哪里……而且,皇上这个问话和皇上的圣旨啊,它都是自问自答的!你看,没有人敢回答,对吧……皇上问——这个,用两千五百人一年行不行?不敢回答。又问——经板留在何处?亦不敢回答。

为什么不敢回答呢?因为大家了解这个皇上——皇上问的时候儿,他自己都已经想好了!皇上不是无的放矢地一瞎问,然后问完了——你们告诉我个意见。不是!皇上想好答案才问的你!你就别自找没趣儿了。最好的情况,就是——不敢回答!让皇上自己说嗨了,说算……

又奉圣旨——石头上也要刻一大藏,大石藏之!往后,木的坏了,还有石的在。你看这永乐皇帝,他操心操得是有多细?对吧!就是……刻了木头,一套放在南京,一套放在北京……这不算!你在石头儿上再给我刻一套!然后,把这石头儿藏起来。以后,木头坏了,我们把石头拿出来……石头上还有。他做皇上,不怕把自己累死,也不怕把下面的臣子累死!

但是这一次圣旨里所说的——刻在石头上的这套《永乐北藏》,我们不知道在哪儿!圣旨说要刻……也许是没刻,也许是刻了,像他说的——“大石藏之”……就是,刻完了给埋地底下了,我们没找到……总之,通过圣旨我们知道——在刻《永乐北藏》的时候儿,有说要刻一批石藏!但至今没有见过。

永乐十九年二月初二日,上御奉天门问话——板就那里勘好?不敢回答。有旨——就在寺里刊好。就是说——问你“在哪儿刻板好”这件事情,底下都不敢回答!说……你们在哪儿开始刻这板啊?对吧……他说在庆寿寺,就是在姚广孝的庆寿寺去校勘的嘛!庆寿寺的规模比较小啊……就,双塔寺的规模比较小,刻板它需要很大的一块场地,相当于有厂房……所以问你在哪里刻……这种问题都不敢答!

最后有旨说——在寺里刻。这个“寺”里不是一般的寺里!这个“寺”里,就是皇宫的寺里……皇宫的这个内经厂。又敕司礼监十二布政司去取匠人——就,到礼监司十二布政司去找这个工匠嘛。

皇帝圣旨里说的这个“寺”里刻好,指的这个不是寺庙,它的全称应该叫——明朝内府司礼监刻经局。司礼监呢,它并不是一个刻经的单位,它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单位!比如我们知道的东厂西厂北镇抚司……都属于司礼监。司礼监的权力之大,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就在明朝的时候儿,司礼监的权力之大超出想象的!这个单位规模之大也超出你的想象——东、西、南、北、中,司礼监的太监负责管一切!

在明朝内府,一共有二十四个衙门,共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就……“司局级”怎么来的?四司、八局、十二监!太监、司长、局长,这是一级的,合称“二十四衙门”。司礼监在“十二监”中是属于“十二监”中地位最高的!也是“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就……司礼监的这个领导叫什么呢?他不叫“瑺诿”,他叫“秉笔太监”。就相当于明朝“晸志局瑺诿”。首席秉笔太监,那更加不得了!相当于“总悝”,仅次于皇帝!

司礼监在明朝之初啊……设立的时候啊,是完全没有权力的!它最初设计这个司礼监,就是为了伺候人的——什么……衣帽局、针工局……就是伺候皇帝一些起居。因为,朱元璋曾经说过——此曹善者千百人不一二,而恶者常千百【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什么意思?

“此曹”,哎!这就是一贬称,就是这伙儿人里头啊……

“善者千百中无一二”……一千个人,没一、两个好人!

但“恶者常千百”……就,全是坏人!

换句话说——太监里没有好人!因此,朱元璋曾经有规定——太监不许识字。太监为什么不许识字?怕他们偷看文件!对吧……倒不怕他们干别的!皇上那桌子上全是各种……各省的文件、奏疏……怕他偷看文件,所以太监不许识字!为了把这个规定能长期执行下去,在洪武十七年,就是——1384年,朱元璋还曾经将这个规定铸成铁牌儿,哎!立在宫门口儿,明确写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

然而不到五十年……就是,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就没有遵守古训!就……开始让太监识字了。后来,就逐渐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代替皇上行使“批红权”……什么啊?就是皇上写“阅”、“同意”这个权力……皇上连这个字都不爱写了!或者就是说——写一句评语……皇上都不爱写了!由谁写的呢?由秉笔太监写。由秉笔太监代替皇上写……最初是皇上口述,最后,皇上连看都不看了,秉笔太监直接批红!就是……在皇上奏折里的朱批。换句话说——到宣德之后,最终签字权就开始出现了由太监代笔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