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轮回转世”到底是怎么回事?

佛教认为一期生命结束后,其灵魂会再次转变成为人类、动物或其他生命形态,像车轮一样来回循环。这就是所谓的“轮回转世”。

其实,这个理论zuì先是波罗门教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因果律可以贯穿于前生、今生、来生。生命形式在“业力”的推动下不断变换成天神、人类、畜生、饿鬼各道众生,而灵魂始终不灭。

波罗门教认为摆脱轮回的方法有祭祀、苦行、冥想、供养。认为祭祀神灵可以消减恶业,增长善业。而苦行可以抵消以前的罪业。冥想则可以帮助人获得精神解脱的体验。此外,他们宣称低种姓的人通过供养高种姓,将来就有可能投胎成高种姓。

在轮回问题上,原始佛教基本上继承了波罗门的观点。但反对用祭祀神灵和供养波罗门的办法来改变命运。佛教认为摆脱业报轮回的唯一出路就是修行,只有证得阿罗汉果,才能摆脱轮回之苦。

但要证得阿罗汉果,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先要观到“诸法无我”。“无我”是指所有的现象变化中没有实质的主宰者、造作者、受报者。一切主体都是在无明中因缘和合而成的,并无独立真实的主体。

很显然,“诸法无我”与“轮回转世”是存在矛盾的。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发展到部派佛教时,很多外道就前来论战了,他们诘问佛教徒,你们既然都“无我”了,那是谁在“受报”,谁在“轮回”呢?

为了回应这个问题,佛教中的一些部派提出了“补特伽罗”的概念,同时为了兼容“无我”,而认为补特伽罗是个“假名”,是一种“方便”。后来又衍化出了“胜义补特伽罗”、“胜义谛”。虽然翻来复去地论证,但始终存在一些难以自圆的地方。

原始佛教理论中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后来大乘唯识宗从第六识中分化出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并完善了变现理论。至此,轮回的问题才算得到了清楚明白的表述。

大乘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是一种高度浓缩的信息库,它能将业识外化为具体的生命形态。生命的出现就是潜态信息(父母双方信息组合)通过吸收物质营养(早期一般又母体供给)而转化为显态生命(胎儿)的过程。而催动这个转化进程的幕后推手就是“业力”。

说到“业力”,它的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它包括了过去无数次生命历程中的行为、语言、思想所留存的信息,以及相应环境所施加的影响力。而造成业力累积的根源就是因果规律。

世间万物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生命轮回的直接动力就是代表因果律的“业因”。它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阿赖耶识,它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阿赖耶识就会变现出什么样的生命形态。但具体变现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又受制于外因。包括父母的状态、周围环境等因素。内因与外因要“相应”,发生结合作用,阿赖耶识才能转现为物质形态的生命。

六道轮回石雕

唯识认为,我们今世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别的形态,那是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储藏着“人”的业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因为我们除了具备“人”的共因(共业)之外,还有各自的别因(别业)。但不管是什么因素,都是前世所累积而成的。而且今生还在不断累积。如果我们不努力保持“人”的业因,而是不断加入诸如畜生之类的业因,将来就可能受此业力的牵引而变现为畜生。

阿赖耶识是统帅一切的根本识,它是一个大仓库,其他七识的种子都储藏在这个仓库里面。当遇到成熟的外因条件时,第七识末那就会活跃起来,从仓库里把六识种子播洒出来,变现为具体的生命。

具体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当产生新的生命的条件成就时(父母、环境等业因成就),末那就把与这些因素“相应”的阿赖耶识从仓库中搬运出来,分化为六识,通过吸收外在物质(母体供给的营养、食物)而组装成具体的生命。

生命形成之后,第六识(意识)一直没有闲着,它除了协同前五识运转之外,也接收前五识反馈回来的信息。在进行粗加工之后,将它们传递给第七末那识。末那再进行深加工,将其转换为业因,送进仓库中储存。生命就是这些信息在仓库中进进出出的过程。

当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末那会将前六识收回来,连同自己一起送入仓库,然后把仓库大门关上,离开那个具体的肉身。等待机缘成熟时再转现为下一个生命。这类似于司机在开坏了一辆旧车后,再去开一辆新车,司机还是那个司机,但车已经不是那辆车了。

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具体的过程会比这要复杂得多。这个理论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在此不作讨论。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阅《瑜伽师地论》和《解深密经》,里面有更详细而shēn度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