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手植荔枝树
今六祖慧能故里国恩寺旁有一棵荔枝树,传说是六祖慧能晚年回国恩寺时亲手所植。今国恩寺方丈释如禅所著的《六祖与国恩寺》一书说:在寺的东北面有一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荔。是六祖惠能带领门徒回故居时亲手种植的。虽历经兴衰,甚至遭人用火烧过,但至今仍茁壮成长,巍然挺拔,枝繁叶茂,高十数丈,盛夏结果,优于它荔。日本、韩国等佛教信徒来寺寻宗访祖时,均视此树为圣物,予以参拜,且称此树为“圣树”,是“佛荔”。每逢荔果成熟季节,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信众们常来此品尝佛荔果。有些信徒把荔枝叶也当成了驱邪去病的灵药,认为喝了荔叶泡的茶能使人身体健康且延年益寿。《龙山国恩寺志》“六祖手植荔枝树”条也说:“昂首挺胸耸立在国恩寺左侧。树高一十八点五公尺,‘树老虫不蠹’,数经枝干死,但不久又萌发嫩芽新枝,每年果实累累,故被誉为‘佛树’”。
一、六祖慧能手植荔枝应是传说
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有的说六祖慧能于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带着弟子们离开韶州宝林寺回到故里新州国恩寺,至713年农历八月三日圆寂,在国恩寺约一年时间。有的说六祖慧能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农历七月初回新州国恩寺至八月初三圆寂,约一个月时间。查文献记载所知,在这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里,六祖慧能嘱咐弟子们加紧修建报恩塔,给弟子们讲经说法,并在圆寂前向弟子们作交代等,未见其亲手种植荔枝的记载。所以,六祖慧能亲手种植荔枝一事当是传说。
二、不能排除六祖慧能种植荔枝的可能
岭南乃荔枝的故乡之一,晋代广州刺史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以为汉武帝在南越建扶荔宫,乃因荔枝而得名:“《三辅黄图》曰:‘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而岭南荔枝品种甚多,其中新兴香荔乃名种之一,文贤多为赞誉。屈大均《广东新语》曰:“又一种大如龙眼,亦无核,绝香,名曰香荔,出新兴”。檀萃《楚庭稗珠录》云:“新兴荔小而肉丰,核极细如丁香,故曰‘丁香荔’。亦有无核者”。吴应逵《岭南荔支谱》谓:“香荔之,两粤所无,唯新兴有之。或无核,或有核而绝小。他处莳之则变。……新兴荔有绝小者,核亦小如丁香,可称明珰之目。”张渠《粤东见联录》言:“又一种大如龙眼,肉厚核小,嚼之甚香,名曰香荔。独出新兴”。六祖慧能早年在家乡生活了二十几年,自然知道香荔的韵味,晚年“叶落归根”回到故土,亲植一株荔枝以表感恩、报恩之心乃自然和可能之事。
三、历史上文人的诗文均称为六祖慧能所植
尽管各版《坛经》及禅宗文献未见提及,甚至地方志书也无专一记录,然坊间文人笔记和诗文则有迹可稽。清初邑人潘毓珩纂《卢溪通志》,曾把“苍荔披云”列为国恩寺内外十景之一。吴应逵《岭南荔支谱》引《学海堂集》诗注云:“新兴香荔,六祖法堂一株最佳云。是其手植,枯而复荣者数矣。今其孙枝尚存。每年必生数百枚。”邑人陈在谦,嘉庆九年举人,有《六祖手植荔枝树》诗云:龙山侧生枝,乃傍卢公墓。吾师手所植,树老虫不蠹。一千二百岁,旷劫等闲度。云何太支离,亦抱维摩痼。独有横出枝,翩翩入云雾。仲夏火实骈,时闻天香吐。珠胎剖晶莹,中乃万象具。玛瑙盛玉碗,倒与法供布。一偈明心性,菩提本无树。岂 口腹图,翻为身后住。树也本不住,师也本不去。吾且食荔枝,佛也本不喻。
这棵荔枝,如果真是六祖慧能手植,则迄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可能是岭南最古老的荔枝树。改革开放后,经人们的重点培护,每年都挂果累累,当果熟收获时节,国恩寺都举办“佛荔节”,让人们在品尝香荔的同时,体验和弘扬六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