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当阳市西南的玉泉山下,有一座享有“荆楚丛林之冠”美誉的玉泉寺。这座寺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献帝建安年间的普净禅师,他在山中结茅为庵,成为玉泉山佛寺的起始。南朝陈宣帝时期,普净和尚结茅处被敕建为寺院,这就是玉泉寺的前身。
隋朝时期,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在玉泉山建寺弘法,隋文帝将该寺院敕赐为“玉泉寺”。在隋唐时期,当阳的玉泉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
玉泉寺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祖庭之一,而且也是禅宗北宗的祖庭,同时又与其他几个佛教宗派如律宗、净土宗、禅宗南宗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及渊源。
另外,这里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大分裂的局面后,北方重禅定、南方重义解。随着佛教对义理探讨的日趋深入以及社会分裂局面的终结,有人出来把佛教的不同教义和南北学风统一起来,她就是被后世称为“东土释迦、一代宗师”的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俗姓陈,荆州华容人。初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僧名智顗。后往光州大苏山从慧思禅师受业,慧思兼重“定”“慧”,融合南北学风,是日后智顗“止观双修”思想的根源。30岁前往金陵瓦官寺,讲《大智度论》及《法华经》,极受陈朝僧俗尊崇。38岁时前往浙江天台山,一住十年,潜心习禅传道,后又在陈后主的邀请下重返金陵,完成了被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华文句》。
陈朝两帝固然对智顗尊崇有加,隋灭陈以后,隋朝两帝对智顗也极为优待。当时的晋王杨广力邀智顗至扬州并为杨广受菩萨戒,由此获得智者大师的称号。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智者大师坚请回荆州报答地恩,于当阳玉泉山建造寺院,隋文帝敕赐寺额为“玉泉寺”,作为弘法道场。在玉泉寺,智者大师讲解了“天台三大部”的另外两部《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由弟子章安大师灌顶记录成书,有数千僧俗听其讲解,从其学禅者也有三百多人。
智者大师在玉泉寺仅仅待了两年,开皇十六年又归天台山,次年卒,享年60岁。开皇十八年,杨广为智者大师建天台寺于天台山,大业六年改名国清寺。
智者大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天台宗的创立,也开创了中国宗派佛教的创建风气,其后华严宗、禅宗、密宗、唯识宗、净土宗等也接踵而建。尤其是智者大师为天台宗确立的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最高修行原则,更为各宗派所奉行。《佛祖统记》卷七载:“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
智者大师在浙江天台山修行弘法,天台宗由此而得名,浙江天台国清寺更被海内外认作天台宗的祖庭。但当阳玉泉寺无疑也是天台宗的祖庭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是由智者大师创建,还因为智者大师在此讲述了他对于《法华经》的成熟理解,完成了《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两书。这两部书是禅宗的基本思想如“三谛圆融”“五时八教”“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都是在这两部书中提出来的。
禅宗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开“东山法门”后,信仰者日众。弘忍门下“堪为人师”者皆分头弘法,随着因人因地而传的禅法的差异,各家争法统、争正统的
禅宗是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自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创立“东山法门”后,信仰者日益增多。弘忍门下有才华的人各自弘法,因人因地而异,导致禅宗分为北宗和南宗两大派别。
慧能和神秀是禅宗的两位重要人物。慧能得到南宗的传承,成为禅宗第六祖,而神秀则在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备受推崇。在争夺禅宗法统的斗争中,南宗和北宗互相攻击,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北宗在唐以后逐渐消亡,而南宗则不断发展壮大。慧能的弟子南岳怀让在15岁时到玉泉寺拜恒景为师出家,学习戒律8年后在玉泉寺受具足戒,后转投惠能门下。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后世从他的法系则形成临济宗和沩仰宗。
神秀是北宗的创始人,他主张通过坐禅来达到心识转变的禅法,强调观心、看净等渐修功夫。他的禅法思想强调心的重要性,认为一切善恶都是由心产生的。他还主张顿悟,但他的顿悟建立在“息妄”的渐修功夫之上,与南宗禅所主张的“直了心性,顿悟成佛”有所不同。
玉泉寺是隋唐时期天台宗和禅宗北宗的祖庭,与佛教其他宗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著名的佛教人物如恒景、皎然、一行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弘法。此外,神会的弟子菏泽也曾在玉泉寺学习,后在南宗慧能门下继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