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2022年12月24日09:32:03 佛学 1458

自古以来,“信仰”两个字仿佛是深深刻在华夏子孙骨血里的,可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信奉信仰的宗教或者理论都多少有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存在,时至今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细究目前我国的存在的主流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几大宗教,并各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

其中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且也是这五大宗教中唯一的“国产”,似乎总是对亲生有所偏爱,道教在整体的发展历程中相对来说就比较顺风顺水。

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道教顺应我国的朝代更迭,其精神内核更加贴合过往数千年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求,是一种合格的精神驯化道具。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但与其相对的,细数“舶来品”佛教的过往种种就饱含辛酸了,历史上几次“灭佛”,究竟是缘何,当时佛教有多可恶?

在我们现代的认知里,佛教即大乘,在国人心里也是有很重的分量。佛教倡导素食、清心寡欲,万物皆因缘,缘合则起,缘尽则灭。

仿佛提起佛教我们就会联想到香火氤氲的寺庙、声声入耳的木声、闻之静心的梵唱、甚至是好多人身陷绝境的救赎,涤荡灵魂......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如此上乘佛教,为什么曾与统治者水火不容?被多次灭教?

第一次灭佛的教义

首当其冲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教义相悖。我国几千年文化根基不可撼动,自古以来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伦之乐”、宗族血脉......这些都是我泱泱华夏的立足根本,安邦之道。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但佛教却讲究清心寡欲,禁欲自省,倘若有足够多的人口体量信奉佛教,那繁衍之道何在,岂不是人人禁欲,遁入空门,无心这所谓的凡尘俗世,最直接的,那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如何推动?

古有汉武帝焚书坑儒,将儒家学说推到登封造极的地位,儒学倡导仁爱,仁、义、礼、智、信更是其理论支柱,正是因为上忠君王、下效父母才会成为主流学说被汉武帝大力推崇。

反观佛教,动辄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倒是落得自在,但究其内核,这却是与治天下背道而驰。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或许在汉武帝全力推崇儒学之时,佛教的理论在当时是十足的异类。我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让你实干,你却说“南无阿弥陀佛”,两腿一盘、敲起木鱼、念念有词,是能当千军铁骑踏平山河,还是能省去农夫低头耕耘便能变出粮仓?

第二次灭佛的动机

其二,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汉族始终是人口数量占比最高的民族。历次民族大融合,就以北魏时期为例,本质上其实是大规模的汉化。北魏太武帝灭佛,也是历史上经典一笔。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我们可以细究一下太武帝的动机。北魏是鲜卑人人的政权,又要凭借什么实现一统这样广阔的疆土,和庞大的汉族人群体?无可置疑,站到一个队列,起码文化先行,信仰铺垫。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不傻,文化统治是成本最低,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实现的统治方式,要想一统,则必须站到汉族本土的宗教队列中来,一致攘外来取得文化认同。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道教是嫡系,佛教作为舶来品,大众文化认同的天平偏向何处,如何选择至此已然清晰。

第三次灭佛的必要

其三,各司其职。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不像现如今的太平盛世,而是多有动荡。仿佛越经历苦难的人越容易催眠自己,仿佛在往生西方极乐的理论力就可以获得救赎,导致很多人一头扎进虚妄里以此逃避现实生活的苦难。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如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更是显而易见,农田无人劳作,粮食匮乏;扩张疆土需要兵力,人们却在慈悲为怀,不开杀戒;

经济发展需要税收,却无人纳税,无人参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试问又有哪个君王可以忍受得了?

再以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举例,所属时代均为动荡割据的时期,极为相似的是都是在中央政权无暇顾及。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疏于管理的情况下,使得佛教在短时间内乘得了东风,并快速发展,这就使得佛教一时间吸引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聚集。

于是众多寺庙拔地而起、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遁入空门”,披着佛教的外衣骄奢淫逸不守戒律、穷苦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进入寺庙,以此来逃离现实的苦难。

这就极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对于,统治者来说更是百害而无一利。于是在这两个时期,都进行了大规模“灭佛”,其原因也是经得起推敲。

结局

总的来说,不管是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还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放在首位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存在,也是得有利于社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

佛也敢灭?中国历史上为何有三次要灭佛?当时的佛教有多可恶? - 天天要闻

细数历史上几次灭佛行动,也并不是否定的佛教本身,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没有起到让统治者满意的作用因而做的相对现实的取舍。

佛教本身无错,时至今日被尊崇到较高的地位,并被社会主流思想所认可,成为我国现代五大主要宗教之一,就肯定了佛教存在并盛行的合理性,毕竟存在即合理,在这纷扰而又充满利欲的现代社会,佛教也是人们得以精神栖息的优选。

当今社会,信仰相对自由,经济和文化作为左膀右臂,从来都是缺一不可的。相对于佛教、道教等被社会认可的宗教,令人心寒的是在社会的黑暗角落仍旧存在众多荼毒心灵、敛财甚至谋害性命的社会糟粕存在。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其糟粕,人该有信仰,但更要注重方向。好的信仰足以点亮明灯,让生命为之沸腾,发光发热;错误的迷信,则会让生灵涂炭,并最终被淘汰。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