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

2022年12月11日23:35:19 佛学 1935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每天都会有接受和给予。其中,接受是指从别人或者别处获得,而给予则是把自己的事物变成别人的。

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 - 天天要闻

不知道您想过没有,什么是接受和给予?哪些不属于接受和给予呢?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有一次到憍萨罗国的都城王舍城,住在祗树给孤独园里。

释迦牟尼住进祗树给孤独园后不久,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就找上门来了。和其他当地人的态度不同,这个年轻人一见到释迦牟尼就口出不逊,一副非常气愤的神情,用最激烈的言辞谩骂起来。

释迦牟尼并没有生气,以他的修为,不但不会因为遭受无名的谩骂而生气,甚至早就知道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表现得这么气愤。

原来,这个年轻人的哥哥前几天听了释迦牟尼讲法后,便一心出家而跟随释迦牟尼修行。

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 - 天天要闻

可年轻人对哥哥的选择非常不理解,于是便找到了祗树给孤独园,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释迦牟尼安详地听完年轻人发泄完,直等他说到喉干舌苦自己停下来,才轻轻发问道,年轻人,你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去过你家拜访过?

年轻人听了随口回答说,当然有啊,但是出家人,那能说明什么?

释迦牟尼继续问他,当你的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时,你有没有准备美食招待他们呢?

听到年轻人继续给了肯定的回答,释迦牟尼还是平淡地问他,如果来你家拜访的亲朋好友并没有享用你为他们准备的美食,那剩下来的食物最后会归谁所有?

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 - 天天要闻

年轻人听到这么“弱智”的问题,又有点生气了,大声回答说,既然是我家准备的食物,来的客人不吃,剩下来的当然还是归我所有啊,难道就成了别人的么?

释迦牟尼微笑着说,年轻人,你来到我面前,不但对我恶言相向,还肆意谩骂轻侮。但我都没有开口驳斥,是不是就像没有吃你食物的亲友呢。

既然我没有接受,那你刚才的那些恶毒语言和谩骂,就像那些剩下的食物了,最后又会归谁所有呢?

年轻人听到这里就有点急了,不由得提高了语调,说你虽然不接受,但我已经全部给你了啊。

释迦摩尼还是很平静地说,那些谩骂既然没有我的接受,你又怎么能给予别人?

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 - 天天要闻

年轻人稍微怔了一下,依旧很大声地问释迦牟尼,那你说说看,你刚才所说的接受是什么,给予又是什么?哪些不属于接受,哪些不属于给予?

释迦牟尼稍微叹了一口气,说如果你骂我,我也同样骂回你,你对我生气发怒,我对你也发怒生气,你打我我也打回去,你斗我我也反斗,这就是有了接受,也有了给予。

反过来,我以沉默回应谩骂,以平静对待你的发怒,也就是不会用拳头回应拳头,没有用争斗回应争斗,这种情况就不属于接受,更勿论给予了。

年轻人大声说道,我曾经听我们有德行的长老说过,修为高深的人在面对别人的侮辱谩骂时,他们是不会生气的,更不会动怒,那你今天生气或者动怒了吗?

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 - 天天要闻

释迦牟尼还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说道,一个永断嗔忿的人,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他起嗔心呢?你要了解这些问题:

善于自我调伏而生活的人不会有嗔心,更何况是智慧的解脱之人。

那种以瞋怒来回应嗔怒的举动,是恶劣事。不以嗔怒回应嗔怒的人,才能赢得最艰难的争斗。因为他们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这样的后果就是,他们不但战胜了他人,同时也战胜了自己,让自己和别人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当然,假如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那不过是个不懂的无知之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不嗔胜过嗔忿、善行胜过不善,付出胜过贪吝、诚实胜过妄语。

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 - 天天要闻

而圣贤的人是不会动嗔忿之心的,更不会有害人的念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嗔忿的心就像狂奔的野马;而想要驾驭狂奔的野马,就要靠缰绳的控制。

可是你知道吗,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也远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啊。

听了释迦牟尼这段讲解,原本怒不可遏的年轻人当即就明白了,终于在释迦牟尼面前忏悔自己的鲁莽。

这个故事也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得失不但需要有“主”,同时也要有“客”,任何单独的一方面,都是不成立的。

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 - 天天要闻

而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愤怒和伤害如果没有接受,怎么能算“得”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