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每天都会有接受和给予。其中,接受是指从别人或者别处获得,而给予则是把自己的事物变成别人的。
不知道您想过没有,什么是接受和给予?哪些不属于接受和给予呢?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有一次到憍萨罗国的都城王舍城,住在祗树给孤独园里。
释迦牟尼住进祗树给孤独园后不久,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就找上门来了。和其他当地人的态度不同,这个年轻人一见到释迦牟尼就口出不逊,一副非常气愤的神情,用最激烈的言辞谩骂起来。
释迦牟尼并没有生气,以他的修为,不但不会因为遭受无名的谩骂而生气,甚至早就知道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表现得这么气愤。
原来,这个年轻人的哥哥前几天听了释迦牟尼讲法后,便一心出家而跟随释迦牟尼修行。
可年轻人对哥哥的选择非常不理解,于是便找到了祗树给孤独园,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释迦牟尼安详地听完年轻人发泄完,直等他说到喉干舌苦自己停下来,才轻轻发问道,年轻人,你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去过你家拜访过?
年轻人听了随口回答说,当然有啊,但是出家人,那能说明什么?
释迦牟尼继续问他,当你的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时,你有没有准备美食招待他们呢?
听到年轻人继续给了肯定的回答,释迦牟尼还是平淡地问他,如果来你家拜访的亲朋好友并没有享用你为他们准备的美食,那剩下来的食物最后会归谁所有?
年轻人听到这么“弱智”的问题,又有点生气了,大声回答说,既然是我家准备的食物,来的客人不吃,剩下来的当然还是归我所有啊,难道就成了别人的么?
释迦牟尼微笑着说,年轻人,你来到我面前,不但对我恶言相向,还肆意谩骂轻侮。但我都没有开口驳斥,是不是就像没有吃你食物的亲友呢。
既然我没有接受,那你刚才的那些恶毒语言和谩骂,就像那些剩下的食物了,最后又会归谁所有呢?
年轻人听到这里就有点急了,不由得提高了语调,说你虽然不接受,但我已经全部给你了啊。
释迦摩尼还是很平静地说,那些谩骂既然没有我的接受,你又怎么能给予别人?
年轻人稍微怔了一下,依旧很大声地问释迦牟尼,那你说说看,你刚才所说的接受是什么,给予又是什么?哪些不属于接受,哪些不属于给予?
释迦牟尼稍微叹了一口气,说如果你骂我,我也同样骂回你,你对我生气发怒,我对你也发怒生气,你打我我也打回去,你斗我我也反斗,这就是有了接受,也有了给予。
反过来,我以沉默回应谩骂,以平静对待你的发怒,也就是不会用拳头回应拳头,没有用争斗回应争斗,这种情况就不属于接受,更勿论给予了。
年轻人大声说道,我曾经听我们有德行的长老说过,修为高深的人在面对别人的侮辱谩骂时,他们是不会生气的,更不会动怒,那你今天生气或者动怒了吗?
释迦牟尼还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说道,一个永断嗔忿的人,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他起嗔心呢?你要了解这些问题:
善于自我调伏而生活的人不会有嗔心,更何况是智慧的解脱之人。
那种以瞋怒来回应嗔怒的举动,是恶劣事。不以嗔怒回应嗔怒的人,才能赢得最艰难的争斗。因为他们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这样的后果就是,他们不但战胜了他人,同时也战胜了自己,让自己和别人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当然,假如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那不过是个不懂的无知之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不嗔胜过嗔忿、善行胜过不善,付出胜过贪吝、诚实胜过妄语。
而圣贤的人是不会动嗔忿之心的,更不会有害人的念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嗔忿的心就像狂奔的野马;而想要驾驭狂奔的野马,就要靠缰绳的控制。
可是你知道吗,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也远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啊。
听了释迦牟尼这段讲解,原本怒不可遏的年轻人当即就明白了,终于在释迦牟尼面前忏悔自己的鲁莽。
这个故事也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得失不但需要有“主”,同时也要有“客”,任何单独的一方面,都是不成立的。
而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愤怒和伤害如果没有接受,怎么能算“得”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