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的僧人
今天这一篇文章,就来谈谈这个大家并不了解的现象。
据前几年统计,目前我国共有佛教教职人员约22.2万人,其中藏传佛教约14.8万人,汉传佛教约7.2万人,南传佛教约2000人。
那一般寺院里面,普通基层僧人的平均收入是多少?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显示,佛教普通基层教职人员的平均月收入仅有397元。
我国佛教僧人有22万多,相比于14亿的人口,这22万就显得有些渺小了。因此很少有人会去特别留意,22万僧人当中老和尚们的生存情况。
中国有句老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亲生儿子,作为他的父亲生病久了之后,他都不愿意再扮演孝子这个角色。那更何况一个出家老和尚,他本来就无儿无女,加上他又不是寺院里面的方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老僧。别的出家僧人和他非亲非故,想要做到久病床前去照顾他,确确实实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现实中有见过寺院,当老僧人无自理能力时,别的年轻僧人没有精力时间去照顾,当然也不想照顾。稍微好一点的寺院给找个保姆,没有这些条件的,我曾经听说过,他们把老僧人送到敬老院去了。快要死的时候再接回寺院,叫上几个居士帮忙助念,人过世了也就结束了。
寺院老的僧人
有的寺院规定,到多少年龄之后,就不再接受外面僧人来常住,这叫做“止单”。就像我听说,有一家相当有名的大寺院。但是这个大寺院作出规定,僧人年龄在40岁以上,想到他们那寺院去住,他们是不接受的。因为这个大寺院也是弘扬戒律的,我当时听到这个情况感觉挺惊讶的。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我还特地打电话给这个寺院的客堂,但答复我的,是他们寺院真不接收,四十岁以上的外来僧人,到他们寺院常住。因为他们认为40岁以上的僧人,精力各个方面都不够了,跟不上节拍。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僧人如果你超过了40岁,你一旦离开了你原先常住的寺院,想要到外面去找个寺院长期住,除非你有关系。你跟其他寺院里面的人有交情,如果没有这个关系,你想要到别的寺院长期居住,恐怕别人不会要你。
因此,很多年轻的僧人,在年轻时想方设法,要接个小寺庙自己当家做法人代表。为什么呢?就是怕年纪大了之后没有住的地方。
出家了之后,赶紧再找一个家,要不然没地方住。是不是觉得这话,看起来那么的别扭。
智茂老和尚
在现实中我听说一位老和尚,他名字叫做智茂老和尚。据资料介绍,智茂老和尚,法名惟净,俗名费荣林。1920年农历三月初六生于无锡广益乡刘巷头。17岁信佛,20岁皈依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师,25岁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忍草庵剃发出家,26岁于宝华山受具足戒。于三十多岁,步行朝拜五台、普陀等名山古刹。遍参虚云老和尚、能海上师、兴慈大师、静权大师等当代尊宿。五十余年住无锡某某寺,曾任首座,于2006年农历闰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圆寂,时87岁,僧腊62载。
大家一看这介绍,觉得这个老和尚肯定条件还挺好。但是有些情况,可能大家听完之后,会感到相当吃惊。
这位老和尚在寺院时得了癌症,寺院就把他安排到医院医治,在医院里面治了一段时间,身体越来越差。在他快要过世前,老和尚提出来想要回到寺院去过世。结果他所在的这个寺院,不要他了,不再接受他回到寺院去,就想让他死在医院里。
老和尚临死的时候,他身边有一个僧人和几个居士在,想要帮他临终关怀助念,但在医院的病房还有其他病人住着,并不方便。所以他们在他过世前,把他拉到太平间,那个地方相对安静一些,在那里帮忙给他临终助念。但是也不能出声太大,他们把念佛机打开,用耳塞放在老和尚的耳朵上帮忙助念,最后老和尚在这样的环境中断气了。
当我听到这个事情,感觉相当震惊。寺院怎么在老和尚生病了之后,他想回到寺院过世,寺院就不要他了,不接受了。从人情上讲,一个老人在居住的地方过世,确确实实会让其他的人感到有些恐惧。但是寺院这样做,似乎就少了一些佛门的温度。这个事情我是听谁说的呢?就是听当时给智茂老法师助念的那个出家僧人,亲口对我说的。
生病的僧人去医院
那僧人的养老,特别是老和尚们生病之后,应该何去何从呢?
首先作为出家的僧人,应该要搞清楚一个点,千万不要迷信地认为,只要你好好修行,就不会生病。我们人身是肉体,肉体有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修得很好的古代大师们也会生病,更何况是现在普通的凡夫。因此身上有一定积蓄,在现在这个时代是有必要的,千万不能做月光族。等到了真正生病,如果你自己出不了医药费,想要让边上人帮你出,或者让你所在寺院帮你出,恐怕并不那么容易。
曾经有老人讲道,她生病的时候,如果让儿媳妇女儿过来帮忙照顾,女儿儿媳妇们一开始也不乐意,因为认为帮忙照顾也辛苦,甚至有些还说我要上班,我外面也要赚钱,过来照顾你,赚钱就没得赚。所以那老人就挺聪明的,她让女儿、儿媳妇过来照顾,也给女儿、儿媳妇发工资。
老人说,我请保姆过来也要花这个钱,保姆还不一定就贴心,不如请女儿、儿媳妇过来,你们过来照顾,我同样把钱给你们。女儿儿媳妇刚开始也推一推,后面也就接收了,接收之后还挺高兴的,照顾起来也就勤快了,大家都高高兴兴,毕竟钱很实在呀!
老僧人自己缝衣服
同时,僧人选择常住寺院,一定要选择会照顾老人的寺院。这就要细心去观察了,千万不要乱选择自己准备长期定居的寺院。
实际上,在古时候,僧人和僧人之间,因为不大熟悉,非亲非故,加上寺院里僧人还那么多,彼此不一定就能够对对方特别关心。
这一点,从明朝莲池大师的故事当中,就可以了解。莲池大师出家后,有一次他走到南京瓦官寺,得了一场重病,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了呼吸。那里的僧人便认为已经死了,就把他抬到了火化处,准备举火荼毗。幸好那时,莲池大师用尽全力说了一句话:“我还有一口气在。”众人一听,把他抬了回去,这才幸免一死。
从这也更能看出,生病的僧人更需要其他僧人细心照顾,而不是他没死就把他拉去火化。
老僧人自己补衣服
僧人也是个人,高僧他也是会生病的,生了病之后他也是会感到痛苦的。这一点,明朝时期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便说到,他自己平日里说病中要怎样做工夫,也知道学习毕陵伽婆蹉所谓“纯觉遗身”的忘我境界;也知道学马大师所谓“有不病者”的超然物外的工夫;也知道学永嘉大师所谓“纵遇风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的从容态度;也知道学肇公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视死如归的精神。但等到莲池大师,他没站稳被沸水烫伤后,将以上的方法一一拿来运用,结果全都没有效果。
痛的感觉明明在身上,谁能忘了这个身体?正受着病苦折磨,谁能当他是不病?烫伤的地方痛得像抹了毒药被刀割,谁还能装成坦闲的人?在这个时候,四大五蕴实实在在就是自己的身体,自己也实实在在被这身体拖累,谁能说是本空非有呢?
莲池大师这才知道,他平日里那些空谈的理论,用在这病苦时刻,全都无济于事。如果没有高深定力,只有屈服于死神的来临。可见那些口头三昧,只能拿来欺瞒自己罢了。想到这些,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他都感叹,怎能不勉力在真实处用功!
在寺院里的老和尚
这原文出自《汤厄(三)》:“予平日论到病中做工夫处,亦知毕陵伽婆蹉所谓‘纯觉遗身’矣;亦知马大师所谓‘有不病者’矣;亦知永嘉所谓‘纵遇风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矣;亦知肇公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矣。及乎足入沸汤,从头简点,痛觉在身,谁是‘遗身’者?我今受病,谁是‘不病’者?锋刀毒药切于肌肤,谁是‘坦坦闲闲’者?四大五蕴实为吾身,实为吾累,谁是‘本空非有’者?乃知平日干慧都不济事。若无定力,甘伏死门。彼口头三昧,只自瞒耳。噫!可不勉欤?”
所以,正常的人就是会生病的,生老病死是人的常态。一些修学人不要动不动就认为自己不会病。能够真正做到晚年不生病,然后无疾而终,这样的人是极度罕见的!
况且对于普通的凡人来说,长期不生病不一定就是好事。往往长期不生病,他就骄傲自大了。有些修学的人挺搞笑的,认为生病就是恶的行为,老喜欢说一些生病的人,他们是业障重。这种人等到他自己生病的时候,往往就没有半点道心了,因为他所谓的修得好的人不会生病,其实就是一种迷信。
莲池大师在《病者众生之良药》一文中也指出:“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进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发悔悟,增修进,由是信良药之语,其真至言哉!”
通过写这一篇文章,只希望僧人们在出家时,也应考虑晚年养老,生病之后如何去对待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我们应该要去考虑,并且积极地应对。